[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油品装卸作业的溢油检测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20995.8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77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申伟;陈荣昌;邢国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7D5/06 | 分类号: | F17D5/06;F17D1/08;G08B2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谱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57 | 代理人: | 黄云铎 |
地址: | 10008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油品 装卸 作业 溢油 检测 监测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油品装卸作业的溢油检测监测系统,包括多个检测装置(100)、多个前端监控装置(200)、后端监控中心(300)和手持式智能终端(400),每个输油臂配备一套检测装置(100)和监控装置(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检测装置(100)包括接油吸盘(1)、接油桶(2)、导油软管(3)、油膜检测传感器(4)和MCU控制单元(5),所述的监控装置(200)包括摄像机、卫星定位装置和无线通信装置(8),手持式智能终端(400)接收到告警信息后,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连接至监控中心(300)相应的视频输出端口,对溢油输油臂及其它油品传输设备、管路进行分析判断。本发明的用于油品装卸作业的溢油检测监测系统采用磁性安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并能将输油臂溢油情况实时传输到后端监控中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监测报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油品装卸作业的溢油检测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油品装卸作业中,如传输设备、管路出现问题,可能产生多处溢油污染源。经生产实践发现,难以发现并且不好修补的溢油污染源是在传输油品过程中必须经常运动的船用液压输油臂。船用液压输油臂广泛应用在油轮及加油船中,通过输油臂把油轮中的油泵入岸上油库或输入另一只船中,现有的液压输油臂主要由直立的机座和旋转架构成,如果旋转架与机座实现大角度度旋转,就必须具有接触的动密封结构,这种结构很易产生泄漏,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采用弹性管段结构,在重复运动的管路接口处也易产生泄漏。现有技术中的溢油探测器都是安装在水中,无法检测输油臂的漏油。而对输油臂溢油检测要么是人通过旋转接头处的观察孔观察,这对与大型的输油臂难以实现。或是采用液位传感器,这在下雨天无法使用,并且与输油臂的旋转接头安装为一体,改造工作量大、成本高。
为此需建立用于油品装卸作业的溢油检测监测系统,可实现远距离对输油臂及其它油品装卸传输设备、管路进行检测监测,实时了解溢油设备管路运行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结构简单、检测准确、全天后使用并能实现远距离对输油臂或其它传输设备管路进行检测监测的用于油品装卸作业的溢油检测监测系统。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油品装卸作业的溢油检测监测系统,包括多个检测装置、多个前端监控装置、后端监控中心和手持式智能终端,每个输油臂配备一套检测装置和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检测装置包括接油吸盘、接油桶、导油软管、油膜检测传感器和MCU控制单元,所述的接油吸盘包括吸附吊杆、磁铁和吸盘体,所述的吸附吊杆一端通过铰链安装在吸盘体的上缘,吸附吊杆另一端固定安装磁铁,吸盘体的底部具有出油接口,接油桶包括上盖和桶体,所述的上盖上具有进油接口,所述的桶体上部具有安装座,所述的导油软管连通所述的接油吸盘的出油接口和接油桶的进油接口,所述的油膜检测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的接油桶的安装座上,油膜检测传感器的探头穿过桶体上通孔伸入桶体内,所述的MCU控制单元与油膜检测传感器电连接,
所述的监控装置包括摄像机、卫星定位装置和无线通信装置,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与MCU控制单元电连接,无线通信装置能够将油膜检测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以及摄像机拍摄的视频信号、卫星定位装置采集的位置信息回传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根据油膜检测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与数据库中预存的溢油判断数据相比较并对该信号对应的视频信号分配特定的输出端口,当输油臂溢油时,监控中心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将告警信息发送给值班人员配备的手持式智能终端,手持式智能终端接收到告警信息后,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连接至监控中心相应的视频输出端口,对溢油输油臂进行分析判断。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的MCU控制单元连接的声光报警器。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的MCU控制单元连接的液晶显示器。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油膜检测传感器为激光荧光传感器、电磁能量吸收传感器或接触式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09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