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温度控制的调节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21391.5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3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徐飞飞;蒋虹宇;唐辉;古秋翔;李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创科升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经***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温度 控制 调节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温系统,具体涉及用于车辆温度控制的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当气温达到35℃时,阳光照射15分钟,封闭车厢里的温度就能升至65℃。而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皇家汽车俱乐部进行的测试中,汽车在阳光下停放1分钟后,车内温度会从19℃窜至30℃,7分钟后可达40℃以上的高温。高温天气下,车辆长时间暴晒会导致车内气温升高,常常车主回到车上时,需要很长时间进行散热工作,若一直在停放状态开空调又特别浪费,在冬天,许多寒冷区域温度很低,车内的温度会急剧下降,不能自动根据天气状况进行温度调节,市面上也没有一种能够帮助汽车在各种温度下进行自动控温的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各种温度环境下保持驾驶室内的温度处于一个舒适的温度,能够让车辆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启动不同的调温装置进行散热,有效的节约能源,目的在于提供用于车辆温度控制的调节系统,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用于车辆温度控制的调节系统,包括坐垫温度传感器、车内温度传感器、车外温度传感器、无线发送器、控制指令模块、控温模块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坐垫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驾驶室坐垫温度,并将坐垫的温度发送至无线发送器内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驾驶室内空气温度,并将驾驶室内的温度发送至无线发送器内;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车外环境温度,并将检测的温度发送至无线发送器内,所述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行驶速度,并将行驶速度发送至无线发送器内;所述无线发送器用于:将获得的检测结果,通过无线方式发送至控制指令模块内;所述控制指令模块用于:处理无线发送器发送的检测数据,并将指令信号发送至控温模块内;所述控温模块用于:对驾驶室温度进行控制。通过三种不同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能够获得多种温度信息,便于控制指令模块控制控温模块中的不同的温度控制装置对应进行调控温度,能够有效的节约能源,维持温度。速度传感器对车辆速度进行检测,在车辆速度低于60km/h时,速度传感器反馈的信号使得控温模块中的通风面板持续打开,使得车辆在行驶时,正面的气流能够通过通风面板到达车内,降低车内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指令模块包括中央控制器、指令发送器;所述中央控制器用于:对不同的温度传感器设置不同的阈值,当阈值超过或低于设定阈值,向指令发送器发送控制信号;所述指令发送器用于:接收中央控制器发送的控制信号,发送至控温模块内的不同温度控制装置内。中央控制器接收到无线收发器发送的温度信息进行处理,通过事先设立的阈值对检测的温度进行判断是,超过或者低于设定的阈值才想指令发送器发送指令信息,未超过或者低于阈值则不进行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中央控制器的阈值设定为:所述坐垫温度传感器的阈值设定为5度和35度,当坐垫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低于5度或超过35度时,向指令发送器发送控制信号;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的阈值设定为5度和30度,当车内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低于5度或超过35度时,向指令发送器发送控制信号;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的阈值设定为0度和40度,当车外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低于0度或超过35度时,向指令发送器发送控制信号。坐垫温度传感器的阈值设定在5度和35度,因为坐垫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驾驶室座椅的坐垫上,当温度低于5度或者高于35度时,驾驶人员就有不舒服的感受,此时需要启动控温模块内的控温空调进行散热或者加温。车内温度传感器的阈值设定在5度和30度,在车内温度超过或低于此阈值时,当温度超过30度时启动控温模块内的散热面板,由散热面板内的散热风扇进行散热,当低于5度时,同样启动的是恒温空调进行散热。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的阈值设定在0度和40度,当检测的车外温度超过40度时,启动散热面板进行散热,若温度低于0度时,将散热面板锁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创科升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创科升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13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