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车通信的方法和装置、中继装置、车车通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21911.2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466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陆晓涛;邵震;刘琛;于新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46 | 分类号: | H04W4/46;H04W40/12;H04W40/22;H04W40/20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曲瑞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车 通信 方法 装置 中继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车通信的方法和装置、中继装置、车车通信系统,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本发明中正在进行车车通信的双方车辆被其他车辆阻隔时可以选取中继车辆,开启中继通信过程,中继车辆接收车车通信的双方车辆的信息并将对方车辆的信息发送给双方车辆。本发明的方案利用阻隔车辆作为中继车辆,使得车车通信的过程中出现大型车辆的阻隔的情况时,仍能保持两侧车辆的通信,避免两侧车辆均加速并入中间道路的安全隐患,并且通信过程简单,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车通信的方法和装置、中继装置、车车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国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道路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已成为近年来影响我国公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和改善民生的基本问题之一。中国迫切需要从技术、政策、教育等各方面改善交通安全,其中提升车辆安全设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简称为V2X):是指通过装载在车辆上的传感器、车载终端及电子标签提供车辆信息,采用各种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与车辆(Vehicle toVehicle,简称为V2V)、车辆与人(Vehicle to Pedestrian,简称为V2P)、车与基础设施(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简称为V2I)互连互通,并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信息进行提取、共享等有效利用,对车辆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提供综合服务。
目前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R14,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车联网V2X系统中,车辆以广播自身车辆信号和接收其他车辆信息来实现车辆之间的信息交互。
发明内容
发明人发现,目前3GPP的车联网V2X系统中,由于采用5.9GHz通信,大型车辆的阻隔容易对两侧车辆通信产生干扰,甚至使两侧车辆通信中断。如图1所示,V1和V3正在进行车车通信,大型车辆驶入V1和V3的中间道路,造成阻隔,会使V1和V3的通信中断。虽然两侧车辆可以借助LTE网络获取信息,但是该过程切换复杂,
同时,目前没有使两侧车辆重新建立连接的方案。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在车车通信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大型车辆的阻隔如何保持两侧车辆的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车通信的方法,包括:发送携带中继开启通知信息的消息,中继开启通知信息中包括中继车辆的标识、本车辆的标识以及与本车辆进行车车通信的对方车辆的标识,响应于中继车辆的中继开启应答,发送携带本车辆信息的消息,中继开启应答是中继车辆接收到本车辆与对方车辆发送的中继开启通知信息后发送的,接收中继车辆根据车车通信双方车辆的标识发送的携带对方车辆的信息的消息,并从中获取对方车辆的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继车辆是根据本车辆和对方车辆接收到车辆的信号强度确定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以下方法确定中继车辆:确定接收车辆消息的第一信号强度;如果车辆的第一信号强度大于第一阈值,则发送携带车辆的第一信号强度的消息,以便对方车辆获取车辆的第一信号强度;如果接收到的对方车辆的消息中携带车辆的第二信号强度,且车辆的第二信号强度大于第二阈值,且车辆的第一信号强度大于第三阈值,则发送携带第一中继预备通知信息的消息,第一中继预备通知信息携带中车辆的标识和对方车辆的标识,以便对方车辆获取第一中继预备通知信息,第三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如果接收到的对方车辆的消息中携带第二中继预备通知信息,且第二中继预备通知信息携带中车辆的标识和本车辆的标识,则将车辆确定为中继车辆。
在一个实施例中,从中获取对方车辆的信息包括:从携带对方车辆的信息的消息中获取中继车辆根据网络编码对本车辆与对方车辆的信息进行叠加后的叠加信息;根据网络编码的编码方式以及本车辆的信息对叠加信息进行解析,获取对方车辆的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19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