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性金属超分子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干细胞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23229.7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752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曲晓刚;秦洪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1/555 | 分类号: | A61K31/555;A61P35/00 |
代理公司: | 22210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陶尊新<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性 金属 分子 化合物 制备 肿瘤 干细胞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性金属超分子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干细胞药物中的应用,属于手性金属超分子化合物领域。所述的手性金属超分子化合物为[Ni2L3]4+的P对映体,该P对映体是由两个Ni2+和三个结构式如Ⅰ所示的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六配位的右旋双核金属三螺旋圆柱体结构。本发明的Ni‑P作为抗肿瘤干细胞化合物具有手性选择性、对端粒G‑四链DNA的选择性强、能够同时抑制肿瘤干细胞和肿瘤细胞生长、与其它端粒酶抑制剂相比杀死肿瘤干细胞所需的时间短、对正常体细胞的毒性小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手性金属超分子化合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性金属超分子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干细胞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根源。传统的抗肿瘤药物能够杀死大部分的肿瘤细胞,使肿瘤体积减小,但是不能清除肿瘤干细胞。存活下来的肿瘤干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新的肿瘤细胞,使病人最终死于肿瘤的转移或复发。随着靶向化疗的快速发展,很多针对不同靶点的抗肿瘤干细胞化合物被发现,例如针对多种激酶、线粒体或肿瘤微环境的化合物。但是这些化合物(如寡霉素A、哌立福辛、repertaxin)对肿瘤干细胞的选择性较弱,对正常体细胞有强烈的毒副作用。因此,根据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寻找更有效的靶点,从而研发出毒性小的抗肿瘤干细胞化合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端粒酶在癌症的治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端粒酶在肿瘤干细胞和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或低表达。因此,端粒酶是开发毒性小、疗效显著的抗肿瘤干细胞药物的良好靶点。但是传统的端粒酶抑制剂发挥作用依赖于DNA复制和细胞增殖,需要数月的时间来诱导细胞死亡。端粒G-四链配体是一类新兴的端粒酶抑制剂,它们不仅具有长期效应(使端粒长度缩短),而且能够在短期内诱导端粒DNA损伤,从而诱导细胞死亡。近年来,大量的端粒G-四链结合化合物被报道出来。它们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如酰胺蒽醌及芴酮类化合物、吖啶类化合物、阳离子型卟啉类化合物、芘类化合物和平面大环类化合物)和金属化合物(如金属卟啉、金属酞菁、邻二氮杂菲类配合物、吩嗪(DPPZ)类配合物、席夫碱配合物、二联吡啶配合物、喹吖啶Pt化合物、Ce(IV)的二金属配合物、二核钌类化合物和Ru超分子笼状化合物)。但是这些化合物普遍存在对端粒G-四链DNA选择性差的缺点。因此,亟需研发一种能够选择性靶向端粒G-四链DNA从而清除肿瘤干细胞的化合物。
手性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效果和毒副作用等。当今世界常用的化学药物中手性药物占据了超过60%的比例,它们的药理作用是通过与体内大分子之间严格手性匹配和分子识别实现的。端粒G-四链DNA具有多态性,手性识别端粒G-四链DNA为开发高选择性和高结合力的端粒G-四链配体提供了新的策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手性金属超分子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干细胞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性金属超分子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干细胞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的手性金属超分子化合物为[Ni2L3]4+的P对映体,该P对映体是由两个Ni2+和三个结构式如Ⅰ所示的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六配位的右旋双核金属三螺旋圆柱体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的抗肿瘤干细胞的药物为抗胃癌、肝癌、肺癌、结肠癌、乳腺癌干细胞的药物。
优选的是,所述的抗肿瘤干细胞的药物为抗乳腺癌干细胞的药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32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