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共振射频发射链路的控制电路和磁共振射频发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25390.8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124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程鸿;李志宾;李文明;韦斯特·马库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3/36 | 分类号: | G01R33/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共振 射频 发射 控制电路 系统 | ||
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磁共振射频发射链路的控制电路和磁共振射频发射系统。包括:电桥,包含第一射频信号输出端口和第二射频信号输出端口,所述第一射频信号输出端口和所述第二射频信号输出端口分别连接到发射线圈;第一PIN二极管,所述第一PIN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射频信号输出端口,所述第一PIN二极管的负极接地;第二PIN二极管,所述第二PIN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射频信号输出端口,所述第二PIN二极管的负极接地;其中所述第一PIN二极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PIN二极管的控制端连接到相同的控制信号源。本发明实施方式可以降低硬件成本,减少结构复杂度,还可以降低射频功率源的反射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磁共振射频发射链路的控制电路和磁共振射频发射系统。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它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振动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当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使之共振,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比如,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类大脑获得的一个连续切片的动画,由头顶开始,一直到脚部。
在MRI系统中,发射线圈发射射频脉冲以实现磁共振,本地线圈接收磁共振信号,并发送磁共振信号到接收线圈通道选择器(RCCS)以及接收机。发射线圈作为信号接受链的前端,对成像质量举足轻重。射频功率源一般经由射频发射链路向发射线圈提供射频脉冲。
射频功率源通常具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为射频发射(TX)模式,另一种为系统校验(Service)模式。在射频发射模式中,射频功率源经由射频发射链路向发射线圈提供射频信号;在系统校验模式中,射频功率源并不向发射线圈提供射频信号,而是连接到虚负载以执行射频功率线性校正。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射频发射链路中布置两个单刀双掷(Single Pole DoubleThrow,SPDT)开关,每个单刀双掷开关都具有对应的控制信号源。两个独立的控制信号源分别控制这两个单刀双掷开关,以在系统校验模式和射频发射模式中执行切换。然而,布置两个单刀双掷开关会导致硬件成本问题。而且,两个相互独立的控制信号源的存在也导致系统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出一种磁共振射频发射链路的控制电路和磁共振射频发射系统,从而降低结构复杂度。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磁共振射频发射链路的控制电路,包括:
电桥,包含第一射频信号输出端口和第二射频信号输出端口,所述第一射频信号输出端口和所述第二射频信号输出端口分别连接到发射线圈;
第一PIN二极管,所述第一PIN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射频信号输出端口,所述第一PIN二极管的负极接地;
第二PIN二极管,所述第二PIN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射频信号输出端口,所述第二PIN二极管的负极接地;
其中所述第一PIN二极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PIN二极管的控制端连接到相同的控制信号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阻抗匹配器,布置在射频功率源和所述电桥之间;
其中所述阻抗匹配器包括电感电容串联谐振电路或电感电容并联谐振电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第一电抗元件,布置在所述第一射频信号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一PIN二极管的正极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未经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53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