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托盘以及具有它的电池包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26566.1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166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沈晞;郑卫鑫;鲁志佩;谭晶;卢甲;朱燕;朱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托盘 以及 具有 总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托盘以及具有它的电池包总成,所述电池托盘包括:托盘底部,所述托盘底部为碳纤维层和/或玻璃纤维层;补强部;托盘顶部,所述托盘顶部适于叠置在所述托盘底部上方且所述补强部夹在所述托盘底部和所述托盘顶部之间,所述托盘顶部为碳纤维层和/或玻璃纤维层;以及热管理部,所述热管理部包括互相连接的热管和冷管,所述热管用于容纳传热介质,所述冷管用于容纳制冷剂,所述热管为U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托盘,不仅重量轻、强度好,而且散热更均匀、使各个电池单体能够充分、高效散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托盘以及具有它的电池包总成。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是对动力电池进行优化的重要手段,常规的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材料;另一种是通过对电池结构的改进,使同样的电池模组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其中,对电池结构的改进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轻量化、紧凑化,尤以轻量化效果最佳,通常通过减少或去掉部分结构件、或降低材料厚度,上述方法虽然能够降低电池包的重量,但是也会造成电池包的强度的下降,造成电池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
同时,由于对动力电池倍率、功率等要求的提高,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热管理也成为当前研发的主要方面。当前主流的技术有液冷、风冷、相变冷却等,且热管理系统大多独立设置在电池模组或电池包中,不仅增大了设计难度,而且不利于紧凑化和轻量化的需求。
此外,车辆侧倾时热管理系统内的导热介质会分布不均匀,换热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重量轻、强度好且散热更均匀的电池托盘。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电池托盘的电池包总成。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托盘包括:托盘底部,所述托盘底部为碳纤维层和/或玻璃纤维层;补强部;托盘顶部,所述托盘顶部适于叠置在所述托盘底部上方且所述补强部夹在所述托盘底部和所述托盘顶部之间,所述托盘顶部为碳纤维层和/或玻璃纤维层;以及热管理部,所述热管理部包括互相连接的热管和冷管,所述热管为U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托盘,通过在邻近托盘顶部处设置热管理部以方便对电池的热量进行管理,尤其是方便电池的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进一步地,通过将托盘的热管设置成U型,以使热管内的导热介质在车辆侧倾时能够克服逆重力作用向下回流,以保证热管的均匀导热,避免车辆侧倾时导热效率下降,保证热管理部在各种行驶工况下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托盘,所述热管包括:水平管段,所述水平管段与所述托盘顶部的底壁互相平行;以及竖直管段,所述竖直管段垂直连接在所述水平管段两端,两个所述竖直管段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冷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管沿着所述托盘顶部的至少部分内侧壁设置,两个所述竖直管段均与所述冷管并置且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管大体为C形,所述冷管适于在所述水平管段上方与所述热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平管段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托盘顶部或所述补强部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盘顶部具有使所述水平管段与外界连通的连通孔;或者所述托盘顶部具有与所述水平管段相匹配的减薄部;或者所述托盘顶部具有与所述水平管段相匹配的上凸部。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托盘,所述冷管与所述热管的连接处互相贴合,所述冷管通过外套在其上的导热垫与所述热管贴合并连接,或者所述冷管与所述热管通过焊接方式贴合。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托盘,所述冷管具有与所述热管相对的通孔,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热管直接接触,所述通孔的边沿与所述热管焊接连接且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65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