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结构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27361.5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045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春;嵇明;梁茂燕;李岩;谢成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9 | 分类号: | B62D21/09;B62D21/15;B62D23/00;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陈庆超;桑传标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结构 车辆 | ||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车身结构包括前纵梁、前舱横梁、前围板和承载框架,前纵梁包括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前舱横梁安装在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上并且位于前围板的前方,前舱横梁的位于前围板上的X方向的投影区域至少部分地覆盖脚踏板中心点周围预设区域在前围板上的X方向的投影,承载框架的地板后横梁用于固定在地板面板的下表面,车身纵向梁用于连接在地板面板上,前纵梁分别连接于前横梁,地板后横梁间隔设置在前横梁的后方,车身纵向梁为两条,两条车身纵向梁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并且至少部分地位于前横梁和地板后横梁之间。因此,能够有效提升前碰时车身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使得车辆的碰撞安全性更高。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和具有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尤其是乘用车的交通(碰撞)事故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乘员的死亡率和受伤程度是乘用车的整车研发和制造的核心设计技术。其中,车身结构碰撞安全变形结构的设计是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基础。为了满足公众对家用乘用车的越来越高的碰撞安全性的要求,近年来各国的有关部门都在本国的相关法规和评价规范中不断逐步地改进和补充了一些乘用车的碰撞安全性能的试验条件。例如美国正在针对其国内市场销售的车辆,更新其一系列有关安全碰撞性能的法规和评价规范,要求车身成员舱在更多工况下承受更大碰撞力而有相对比较小的变形。
随着家用乘用车在全球市场的普及,石化能源短缺及燃烧带来的环保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各国都在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而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个方向正在成为未来的趋势。电动汽车的设计除了要满足传统的设计,还需要考虑设计较高的续航里程,以满足与传统燃油车的竞争力。
为了提升续航距离,电动汽车需要配备更加多的蓄能电池,这样相比同样规格的燃油车,电动汽车要大幅度地增加整车重量,这就导致在同样试验条件下,车辆的碰撞初期整车动能的增加,也就说,电动汽车的车身结构需要能够承担更大的力和吸收更多的运动能量来提升安全性。进一步地,在电动汽车中,由于需要布置蓄能电池包,大量车身下部的空间被占用,传统燃油车的各种经典的车身碰撞安全结构技术无法使用,因此设计一种既能满足蓄能电池布置又能满足车辆安全的新型车身结构技术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和使用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前纵梁、前舱横梁、前围板和承载框架,所述前纵梁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所述前舱横梁安装在所述左前纵梁和所述右前纵梁上并且位于所述前围板的前方,所述前舱横梁的位于前围板上的X方向的投影区域至少部分地覆盖脚踏板中心点周围预设区域在所述前围板上的X方向的投影,所述承载框架至少包括前横梁、车身纵向梁和地板后横梁,所述地板后横梁用于固定在地板面板的下表面,所述车身纵向梁用于连接在所述地板面板上,所述前纵梁分别连接于所述前横梁,所述地板后横梁间隔设置在所述前横梁的后方,所述车身纵向梁为两条,两条所述车身纵向梁沿所述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并且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地板后横梁之间。
可选地,所述前横梁为固定在地板面板下表面上的车身横梁,所述地板面板位于所述前舱横梁的后方,并且前端与所述前围板相连。
可选地,所述前横梁为靠近车身前舱的车身横梁,或者为靠近前围板安装的车身横梁,或者为靠近门槛内板前端安装的车身横梁,或者为设于前座椅安装横梁前方的车身横梁。
可选地,所述车身纵向梁为安装在所述地板面板下表面上的地板纵梁和/或安装在所述地板面板左右两侧的门槛内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73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