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蝉花絮凝剂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29376.5 | 申请日: | 2017-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6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邹晓;李娟;孙嘉龙;贾彦龙;孟凡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12P1/02;C12R1/645 |
代理公司: | 贵阳春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2109 | 代理人: | 杨云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花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絮凝剂,尤其涉及一种蝉花絮凝剂;属于污水处理絮凝剂。
背景技术
絮凝剂是一类能够将悬浮液中的胶体或者颗粒凝结成较大絮体而自然沉降的物质,絮凝作用就是絮凝剂使悬浮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个过程;被广泛应用废水处理、饮用水净化等领域。根据其结构和性质划分,可将絮凝剂划分为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目前大多数絮凝剂都是无机盐或有机聚合物。无机盐类絮凝剂主要有铝盐和铁盐,虽然成本较低,但残留在水中的铝离子会导致二次污染;铁离子本身有颜色,并对设备有腐蚀作用。另外,无机盐类絮凝剂投加量大、产泥量高,因此加大了运行费用。合成高分子絮凝剂虽然投加量少、形成的絮体大、絮体效果好,且无腐蚀性,但由于存在着一定量的残余单体丙烯酰胺,不可避免的带来化学毒性,所以其应用受到限制。
微生物絮凝剂属于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相对于传统絮凝剂具有易降解、无二次污染、安全性好,易实现固液分离、沉淀少,pH和热稳定性好,浊度去除能力强,用量少,使用范围广泛等诸多优势;因此在水处理、食品加工和发酵工业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国内外新型水处理剂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蝉花是一种虫生真菌,具有近千年的药用史;是一种安全性高的真菌资源。开发蝉花生产的絮凝剂,提取其中的活性物质,将获得一种安全性更高的微生物絮凝剂,是其产业化应用的核心。
目前,一般都是将菌株产生的发酵液直接应用于水处理,存在使用、携带不方便、不易保存等缺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便于保存和携带、性能稳定的蝉花絮凝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将低温保存的蝉花菌株按每株接种三个平板的剂量接种到PDA平板上进行活化,于25℃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5~7d,然后用无菌水洗下平板上的孢子,得孢子悬浮液;
2)调整孢子悬浮液中的孢子浓度达1×107个/mL;
3)将经过浓度调整的孢子悬浮液按每株3个平行的剂量接种到装瓶量为200mL/500mL的PDA液体培养基三角瓶中,置于恒温震荡培养箱中发酵培养7d;震荡频率为140r/min、培养温度为25℃;
4)将发酵液置于离心机中处理100min,收集上清液,离心机转速为6000r/min;
5)将所述上清液置于50℃的旋转蒸发仪中浓缩至原体积的1/3,加入3~4倍体积、温度为4℃的无水乙醇,振荡混匀后于4℃的环境中静置18~24h,得混合液;
6)将所述混合液置于离心机中处理15min,用95%的乙醇清洗沉淀物两次,-46℃条件下冷冻干燥24h得蝉花絮凝剂粗品;离心机转速为6000r/min。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冷冻干燥工艺,其制备的絮凝剂不仅性能稳定、最佳絮凝率可达91.55±2.43%,而且絮凝剂为便于保存和携带的干品,可有效地延长絮凝剂的货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具体步骤如下:
1)将低温保存的蝉花菌株按每株接种三个平板的剂量接种到PDA平板上进行活化,于25℃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5~7d,然后用无菌水洗下平板上的孢子,得孢子悬浮液;
2)调整孢子悬浮液中的孢子浓度达1×107个/mL;
3)将经过浓度调整的孢子悬浮液按每株3个平行的剂量接种到装瓶量为200mL/500mL的PDA液体培养基三角瓶中,置于恒温震荡培养箱中发酵培养7d;震荡频率为140r/min、培养温度为25℃;
4)将发酵液置于离心机中处理100min,收集上清液,离心机转速为6000r/min;
5)将所述上清液置于50℃的旋转蒸发仪中浓缩至原体积的1/3,加入3~4倍体积、温度为4℃的无水乙醇,振荡混匀后静置于4℃的环境中18~24h,得混合液;
6)将所述混合液置于离心机中处理15min,用95%的乙醇清洗沉淀物两次,-46℃条件下冷冻干燥24h得蝉花絮凝剂粗品;离心机转速为6000r/min。
以下是采用本发明处理高岭土悬浮液所作的模拟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未经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93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拼装玩具(飞霓‑车)
- 下一篇:变形面具(猛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