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抗裂修复剂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29708.X | 申请日: | 2017-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06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陈瑞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瑞洪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11/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139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修复剂 抗裂 建筑材料领域 硅酸盐水泥 混凝土裂缝 无机膨润土 粉煤灰 硫铝酸钙 原料组成 重量份数 自我修复 白乳胶 淀粉醚 硅酮胶 氧化镁 重钙粉 抗渗 裂缝 掺杂 纤维 | ||
发明属于建筑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抗裂修复剂,由以下重量份数原料组成:硅酸盐水泥50‑60份、粉煤灰5‑15份、无机膨润土0.4‑1份、白乳胶10‑30份、硅酮胶0.5‑3份、重钙粉10‑40份、纤维0.5‑2份、硫铝酸钙10‑20份、氧化镁5‑10份、淀粉醚0.5‑1份等组成。本发明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裂缝的自我修复能力,能够与混凝土的强度相适应,性能稳定,掺杂后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渗等级都有很大的提高,裂缝数量也有所下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抗裂修复剂。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骨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加剂)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目前是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大宗建筑材料,已经广泛用于建筑、农林和市政建设、路桥及海港等工程。混凝土的优点是,抗压强度高,取材容易,易成型价格低廉,可与其他材料结合制成合种承重固件。但是混凝土致命弱点是其内部存在大量的孔隙和微裂纹,抗拉强度低并且缺乏韧性,在外界因素,如荷载、温度应力,碱集料反应或者地基沉降等的作用下,孔隙和微裂纹会不断的扩展、并集、聚合,就会形成宏观的裂缝,造成渗漏,从而降低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缩短使用寿命,成为各种灾难事故的隐患。
为了延长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现有技术通常采用修补材料对宏观的裂缝进行修补,但是受到现有修复材料的限制,这些裂缝在修补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养护才能完全修复,否则裂缝处仍会出现裂纹,进而直接影响其承重强度和耐久性。抗裂混凝土是改善混凝土受力性能的有效方法,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较多的关注单一混凝土的增加效果,事实上不同种类的纤维材料对混凝土的增强效果不同,有些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初试开裂程度防止混凝土开裂,有些可以提高混凝土开裂后参与程度限制了裂缝宽度发展,有些有抗爆防火能力等,根据纤维材料理论通过不同的纤维材料他们之间可以互补从而产生正混杂效应,可以达到1加1大于二的效果,从而产生性能可靠且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型高性能纤维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抗裂修复剂,本发明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裂缝的自我修复能力,能够与混凝土的强度相适应,性能稳定,掺杂后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渗等级都有很大的提高,裂缝数量也有所下降。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混凝土抗裂修复剂,由以下重量份数原料组成:硅酸盐水泥50-60份、粉煤灰5-15份、无机膨润土0.4-1份、白乳胶10-30份、硅酮胶0.5-3份、重钙粉10-40份、纤维0.5-2份、硫铝酸钙10-20份、氧化镁5-10份、淀粉醚0.5-1份。
上述的硅酮胶为中性硅酮耐候胶。
上述的纤维是植物纤维、聚丙烯腈纤维、抗碱玻璃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上述的淀粉醚为羟基淀粉醚、羟甲基淀粉醚或者阳离子淀粉醚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白乳胶是以水为分散介质进行乳液聚合而得,是一种水性环保效,它具有干燥快、初粘性好、操作性差、粘接力强、抗压强度高、耐热性强。
硅酮胶是一种类似软膏,一旦接解空气中的水分就会固化成一种坚韧的橡胶类固体的材料。主要分为脱醋酸型、脱醇型、脱氮型、脱丙型。硅酮胶因为常被用于玻璃方面的粘接和密封,所以俗称琉璃胶。
重钙粉是用优质的方解石为原料加工而成白色粉体,它的主要成分是CaCO3,重钙白度高、纯度好、色相柔和及化学成分稳定等特点,其作为填充剂起到增加产品的体积,降低生产成本。
硫铝酸钙和氧化镁,它们可以提高未水化凝胶材料的反应活性,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未水化的凝胶材料与氧化镁以及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形成凝胶材料水化物,实现对裂缝的自修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瑞洪,未经陈瑞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97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