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泡沫轻质土铁路路基结构及工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33817.9 | 申请日: | 201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59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发明(设计)人: | 李中国;蔡德钩;陈锋;王立军;闫宏业;郭增强;董建华;姚红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B2/00 | 分类号: | E01B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饶黄裳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泡沫 轻质土 铁路 路基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泡沫轻质土铁路路基结构及工法。本发明中的路基结构中以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成框架,并在框架中浇筑泡沫轻质土;其中框架采用密度400‑500kg/m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路基中上层轻质土路基采用湿密度为550‑600kg/m3的泡沫轻质土浇筑,下层轻质土路基采用湿密度500‑550kg/m3泡沫轻质土浇筑,本发明中的路基结构比常规路基填料施工周期更短,在保存了单纯浇筑轻质土优点的同时,比单纯使用轻质土浇筑的路基具有更高的承载强度,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各材料自身的性能,并保持了良好的承载性能,能够减少路基后期病害,节约运行期间的维护成本,非常适用于铁路路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铁路路基工程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泡沫轻质土铁路路基结构及工法。
背景技术
铁路施工过程中经常在软基上修建路基以及为保证线路不同结构物间均匀过渡、常需设置过渡段,软基及过渡段一旦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病害,给工程造成病害的主要因素是沉降变形过大,应用常规填料对路基进行填筑时,造成沉降变形过大的原因除回填材料自身的固结沉降外,天然地基土长期承受除自重以外过大的附加荷载也会产生过大的沉降变形;为了减少铁路的工后沉降,我国铁路在实施过程中通常进行加固处理,但是铁路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表明,由于铁路路基由散粒岩土体材料填筑而成,在列车等荷载的作用下不均匀沉降等病害依旧存在,这增加了铁路运营过程中的维护成本,影响了铁路的平顺性和舒适性,甚至威胁列车的运行安全。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软基、过渡段等路段存在路基结构处理难度大等难题,本发明人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软基、过渡段等路段存在车荷载的作用下不均匀沉降等病害的难题,而提供泡沫轻质土铁路路基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软基和过渡段等路段的不均匀沉降,使线路更平顺,更舒适,在沉降控制严格地段有非常好的效果,从而更加实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加快施工速度,降低铁路运营过程中的维护成本,从而更加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泡沫轻质土铁路路基结构,其是由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成各种形式的框架结构,并在所述的框架结构中浇筑轻质土,形成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土层,共具有多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土层,该框架结构采用密度为400-500kg/m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浇筑的轻质土密度从下至上逐渐增加。
前述的一种泡沫轻质土铁路路基结构,其中所述的框架结构的形式包括井形、条形、三角形。
前述一种泡沫轻质土铁路路基结构,其中所述的框架结构的纵向位于轨道板的正下方。
前述一种泡沫轻质土铁路路基结构,其中所述的框架结构内浇筑轻质土为泡沫轻质土,所述的轻质土位于上层的密度为550-600kg/m3,其他层轻质土密度为500-550kg/m3。
前述的一种泡沫轻质土铁路路基结构,其还包括金属网,所述的金属网设置在多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土层之间。
前述的一种泡沫轻质土铁路路基结构,其还包括垫层,所述的垫层铺筑在地基之上,位于最底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土层之下,垫层底部铺设一层防渗土工布或者涂抹防渗砂浆。
前述的一种泡沫轻质土铁路路基结构,其还包括土工格室加砂层和防渗土工布或防渗砂垫层,在路基顶层设置土工格室加砂层,在所述的土工格室加砂层下部设置防渗土工布或防渗砂垫层,或者防渗土工布或防渗砂浆层设置在所述的地基和所述的垫层之间。
前述的一种泡沫轻质土铁路路基结构,其还包括填料,在所述的多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土层两侧铺筑常规填料,填实压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38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点对多点传输的UE反馈
- 下一篇:一种编码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