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豆分子标记及其多态性在鉴定大豆分枝数性状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36426.2 | 申请日: | 2017-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44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邱丽娟;郭勇;张霞;张勇;杨兴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豆 分子 标记 及其 多态性 鉴定 分枝 性状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大豆分子标记及其多态性在鉴定大豆分枝数性状中的应用。本发明公开的大豆分子标记为以大豆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引物对BRCH进行扩增得到的DNA分子;BRCH由名称为BRCH_F和BRCH_R的单链DNA组成,BRCH_F为与大豆基因组DNA中序列1的第84位上游特异结合的单链DNA,BRCH_R为与大豆基因组DNA中序列1的第84位下游特异结合的单链DNA。实验证明,根据本发明的大豆分子标记区分的基因型中,GG基因型大豆的分枝数显著高于TT基因型大豆,表明,本发明的大豆分子标记与大豆分枝数性状关系密切,可以用来鉴定大豆分枝数性状,并且还可以依据该大豆分子标记进行大豆育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中,大豆分子标记及其多态性在鉴定大豆分枝数性状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大豆是世界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是人类植物脂肪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在日常膳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十几年来,我国大豆总产量持续下滑,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高。2016年我国进口大豆8391万吨,较2015年(8169万吨)增长2.7%,再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国内大豆产量的7倍左右。造成我国大豆供求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单产水平低,因此提高大豆单产一直以来都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目标。分枝数是构成大豆产量的重要因子,与大豆产量的提高密切相关,其不仅影响结荚数还影响群体通风透光状况进而影响植株对光能的利用。此外,大豆分枝发育对出苗不齐起到巨大的补偿作用,有效地补充了群体的产量。然而,由于大豆基因组十分复杂,存在大量重复序列;分枝数又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结构复杂,使得大豆分枝性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有图位克隆新基因的报道。因此探索大豆分枝发生的遗传机制、定位并克隆分枝相关基因,进而研究大豆中分枝相关基因调控途径,可为培育具有理想株型的高产品种奠定重要理论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鉴定大豆的分枝数性状。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大豆分子标记或其多态性在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分枝数性状中的应用;
所述大豆分子标记为以大豆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引物对BRCH进行扩增得到的DNA分子;
所述BRCH由名称为BRCH_F和BRCH_R的单链DNA组成,所述BRCH_F为与大豆基因组DNA中序列1的第84位上游特异结合的单链DNA,所述BRCH_R为与大豆基因组DNA中序列1的第84位下游特异结合的单链DNA。
上述应用中,所述BRCH_F可为序列1的第1-20位所示的单链DNA,所述BRCH_R可为与序列1的第173-197位所示单链DNA反向互补的单链DNA。所述大豆分子标记具体可为序列1或序列2所示的DNA分子。
所述引物对BRCH可独立包装,所述引物对BRCH中的两条单链DNA的摩尔比可为1:1。
本发明还提供了能从大豆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包含对应于序列1的第84位的DNA片段的引物对,该引物对可为由序列1的第1-20位所示的单链DNA与与序列1的第173-197位所示单链DNA反向互补的单链DNA组成的引物对,也可为能从大豆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包含对应于序列1的第84位的DNA片段的任一引物对。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大豆分子标记。
本发明还提供了鉴定或辅助鉴定大豆分枝数性状的成套试剂,所述成套试剂由所述引物对BRCH与限制性内切酶组成;所述限制性内切酶能特异识别下述a1)或a2):
a1)序列1的第84位及其上下游核苷酸;
a2)序列2的第84位及其上下游核苷酸。
所述限制性内切酶仅能识别a1)和a2)中的一种。
所述限制性内切酶具体可为Taq I,Taq I的识别序列为序列1的第84-87位,TaqI不能识别序列2的第84-87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64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