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溶剂油中低温脱除异构烷烃提纯正庚烷、正己烷的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38824.8 | 申请日: | 2017-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62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达力;蒋超;杨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滁州市润达溶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7/00 | 分类号: | C07C7/00;C07C7/13;C07C9/15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景鹏飞 |
地址: | 239236 安徽省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溶剂油 低温 脱除 烷烃 提纯 庚烷 己烷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溶剂油中低温脱除异构烷烃提纯正庚烷、正己烷的工艺,该工艺以溶剂油为原料,经固定床吸附→固定床脱附→分离器脱氮→正己烷精制→正庚烷精制,连续生产,分别得到正己烷和正丁烷,在固定床吸附阶段,原料溶剂油直接通入固定床吸附塔中进行吸附,吸附温度不超过55℃,吸附压力不超过8atm;本发明通过对市面上原有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改进,相比于结构复杂的模拟移动床,在能获得高纯度正庚烷、正己烷产品的同时,还具有产品操作简单、能耗较低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从溶剂油中低温脱除异构烷烃提纯正庚烷、正己烷的工艺。
背景技术
现今社会,随着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技术的日渐提高,以分子尺度下产品操纵和控制技术为基础,遵循分子炼油、原子化工的理念,实施石油资源高效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迫切要求。
在典型的石脑油加工溶剂油组成中,正构烷烃占16%,异构烷烃占71%,环烷烃占12%,芳烃占1%。其中正、异构烷烃在农药、医药中间体、设备清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但市面上石脑油直接加工制得的油品中组分较多,且存在相对挥发度相差不大的同碳原子数的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故无法通过单纯的一种分离手段进行提纯。因此,需要设计一套多种分离方法耦合的分离工艺,从上述油品中进行正庚烷和正辛烷的提纯。
目前,国内外对油品中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的分离主要集中于吸附分离技术的研究。起到代表性的有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工艺(SMB)。但是该工艺主要涉及模拟移动床,结构复杂,造价较高。不适用于在国内中小型企业中推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工业连续化生产,生产成本小,能耗低,综合效益高的从溶剂油中低温脱除异构烷烃提纯正庚烷、正己烷的工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从溶剂油中低温脱除异构烷烃提纯正庚烷、正己烷的工艺,该工艺以溶剂油为原料,经固定床吸附→固定床脱附→分离器脱氮→正己烷精制→正庚烷精制,连续生产,分别得到正己烷和正丁烷,在固定床吸附阶段,原料溶剂油直接通入固定床吸附塔中进行吸附,吸附温度不超过55℃,吸附压力不超过8atm。
本发明的工艺采用装置包括吸脱附塔,分离器,正己烷精馏塔和正庚烷精馏塔,所述的吸脱附塔,分离器,正己烷精馏塔和正庚烷精馏塔依次相连;通过串联的各个设备,方便整体工艺的连续化生产;同时生产设备本身数量更为精简,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其他提纯正庚烷、正己烷的工艺,在国内中小型企业中更加容易生产和推广。
本发明提供的从溶剂油中低温脱除异构烷烃提纯正庚烷、正己烷的工艺,所述工艺的操作步骤如下:
1)吸附阶段:将原料溶剂油直接通入装有吸附剂的吸脱附塔中,在35~55 ℃,5~8atm下通过吸脱附塔中的分子筛吸附剂床层,吸附空速为0.5~0.8 h-1,吸附时间为20~30min。
2)脱附阶段:向吸附完成的吸脱附塔中入脱附剂N2吹扫,脱附温度180~200 ℃,脱附压力5~8 atm,脱附空速200~250 h-1,脱附时间20~30 min。
3)分离器脱氮:将脱附后的混合气体冷却至35~55 ℃后,送入分离器中,分离器顶部回收N2,分离器底部产品送入正己烷精馏塔。
4)正己烷精制:正己烷精馏塔的操作压力1 atm,塔顶温度65~75 ℃,再沸器温度90~100 ℃,塔顶得到正己烷,塔釜液体送入正庚烷精馏塔。
5)正庚烷精致:正庚烷精馏塔的操作压力1 atm,塔顶温度95~105 ℃,再沸器温度110~120 ℃,塔顶得到正庚烷;塔釜液体进行回收。
本发明的步骤1)中所用的吸附剂为5A分子筛或ZSM-5分子筛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滁州市润达溶剂有限公司,未经滁州市润达溶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88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