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化学反应气体的实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42843.8 | 申请日: | 201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38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艾逸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逸凡 |
主分类号: | G09B23/24 | 分类号: | G09B23/24;B01J7/02 |
代理公司: | 合肥鼎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22 | 代理人: | 王学勇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学反应 气体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验装置,尤其是一种化学反应气体的实验装置,属于化学试验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中学化学反应试验中,浓、稀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的演示试验视觉不理想,两个反应的产物分别为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与无色一氧化氮气体。但是在传统试验中两个反应都会出现红棕色的气体,这直接影响学生感性认识,使得学生易产生误解,时常会有“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还是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这样的问题产生。而事实上,应是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无色一氧化氮、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泾渭分明,教科书上传统的试验操作存在弊端,造成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无色一氧化氮气体有颜色的罪魁祸首是反应器中的空气,所以微热后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会很快变为二氧化氮气体,干扰了试验观察效果,这直接影响学生感性认识,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此外,化学反应放出的二氧化氮气体以及一氧化氮气体对环境污染严重,且反应不能控制,同时,在演示的过程中,在试管31口不易观察到红棕色气体,为了更加直观,不影响学生感性认识,就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而这样就造成浪费,污染严重,不利于形成环保意识,长期进行试验,操作员很可能会出现呼吸道感染等病症,影响身心健康。
专利号为CN20162022700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对比实验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实验装置存在的缺点,但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实验装置中没有将氧气或空气排尽,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会很快变为二氧化氮气体,干扰了实验观察效果,也不能确保浓硝酸与铜反应只生成二氧化氮,稀硝酸与铜反应只生成一氧化氮,实验准确度不高,不能更加直观上区分两者反应及反应物理化性质的不同,该实验中仅限于金属铜,没有其他金属,不能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其他金属与稀、浓硝酸发生反应生气何种气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化学反应气体的实验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化学反应气体的实验装置,包括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验证装置;
所述气体发生装置包括第一容器,所述第一容器上端口安装有第一密封塞,所述第一密封塞插装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一棒杆,所述第一棒杆的下端插入第一容器内,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伸入第一容器上端口、另一端连接有透明无色气球,所述第一连接管与透明无色气球之间设置有控制气体流通的第一铁夹,所述第一棒杆的下端部固装有第一金属丝;
所述气体验证装置包括第三容器,所述第三容器上端口安装有第三密封塞,所述第三密封塞插装有第三连接管和试管,所述第三连接管连接推进容器,所述第三连接管与推进容器之间设置有控制气体流通的第三铁夹;
所述透明无色气球连接气体验证装置的第三连接管,所述透明无色气球与第三连接管之间设置有控制气体流通的第四铁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实验装置还包括预处理装置,所述预处理装置包括第二容器,所述第二容器上端口安装有第二密封塞,第二密封塞插装有第二连接管和第二棒杆,所述第二棒杆的下端部固装有第二金属丝,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控制气体流通的第二铁夹;所述第二连接管连接气体发生装置中的第一密封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金属丝为不活泼金属丝,所述第一容器内盛装有稀硝酸溶液,所述第一容器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酒精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金属丝为铜丝。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金属丝为活泼金属丝,所述第一容器内盛装有稀硝酸溶液。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金属丝为铁丝。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金属丝为不活泼金属丝,所述第一容器内盛装有浓硝酸溶液。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金属丝为铜丝。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金属丝为活泼金属丝,所述第一容器内盛装有浓硝酸溶液,所述第一容器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酒精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金属丝为铁丝。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容器为弹性容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容器内盛装有硫酸铜溶液。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连接管为T字形连接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试管为L形通孔状,试管两端分别放置有湿润的脱脂棉和活性炭。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第三容器的下方设置有振荡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逸凡,未经艾逸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28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