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宝石元件內棱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43377.5 | 申请日: | 201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0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期桃;陈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D5/04 | 分类号: | B28D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1219 | 代理人: | 李琦 |
地址: | 400700***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宝石 元件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宝石元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宝石元件內棱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刷棱法,即将被加工的圆柱形宝石元件一端粘结在标准平板玻璃上,将粘有宝石元件的玻璃板装在宝石刷棱机上,使宝石刷棱机上安装的铜丝刷与宝石元件上端面接触,由于玻璃板在机床托盘上的自转和公转,使得铜丝刷转动且对宝石元件施加一定的压力,与宝石元件内外棱处发生摩擦,随着机床转动带到铜丝刷上的磨料,对宝石元件内外棱产生磨削作用,经一定时间后铜丝刷所接触的宝石元件一端即形成圆弧内外棱,从玻璃上取下形成圆弧内棱的宝石元件。
然而,现有的刷棱法一般只用适合加工常规产品,当加工产品的内棱孔径小于0.3mm或槽深度大于0.5mm时,由于铜丝直径有0.11mm,产品的內棱加工就非常困难,甚至无法正常加工。另外,当产品內棱孔径较(如大于0.15mm)时,一方面加工也很困难,必须延长刷棱时间,使得刷棱时间达数小时以上,而增大刷棱的压力,铜丝刷也会严重变形,使宝石元件的内棱孔径大小不一致,影响产品质量,严重时还会造成宝石元件外径尺寸超差,导致宝石元件产品报废,增大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宝石元件內棱加工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将产品內棱孔径加工成上述规格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宝石元件內棱加工方法,包括:
将宝石元件固定于车床,且所述宝石元件夹持在车床的夹头与主轴上;
利用尼龙丝依次贯穿宝石元件与主轴的内孔,直到所述尼龙丝与宝石元件内孔的满足预设间距;
所述尼龙丝一端通过过线轮连接预设重力的重锤绷直尼龙丝,所述尼龙丝另一端连接驱动装置,且所述尼龙丝的另一端与待加工的宝石元件的端面形成预设夹角;
启动所述车床使宝石元件处于匀速旋转状态,所述尼龙丝在驱动装置带动下做往返运动,将研磨剂带入所述宝石元件内孔,在研磨剂与尼龙丝的作用,所述宝石元件的端面形成预设规格孔径的內棱。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基于宝石元件內棱加工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法利用现有的台式仪表车床作为加工平台,使用尼龙丝与研磨剂作用于待加工的宝石元件端面形成內棱。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可大规模制作宝石元件的內棱。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宝石元件內棱加工方法流程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现有刷棱法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宝石元件內棱加工装置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铜丝刷
2 玻璃板
3 托盘
4 尼龙丝
5 宝石元件
6 夹头与主轴
7 重锤
8 过线轮
S1~S4步骤1至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宝石元件內棱加工方法流程图,包括:
步骤S1,将宝石元件固定于车床,且所述宝石元件夹持在车床的夹头与主轴上;
其中,车床优选为台式仪表车床,宝石元件夹持在该台式仪表车床的夹头与主轴上,
步骤S2,利用尼龙丝依次贯穿宝石元件与主轴的内孔,直到所述尼龙丝与宝石元件内孔的满足预设间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33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