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钒废料资源化利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3729.7 | 申请日: | 201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874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5 |
发明(设计)人: | 李东明;万贺利;卢永杰;王丽;田文祥;贾立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5/00 | 分类号: | C22C35/00;C22C27/02;C22B34/22;C22B7/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王丽巧 |
地址: | 067000 河北省承***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料 资源 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钒废料资源化利用的方法,涉及含钒废料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将生产多钒酸铵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含钒废料烘干为干基含钒废料,湿基含钒废料的水含量为25%~40%,氧化钒含量为35%~55%,铁含量为10%~15%,硅含量为0.5~1.0%;将一定比例的干基含钒废料与石墨碳粉、助熔剂混合均匀成为预成型物料并预成型压制成料片;将料片放入氮化窑内加热进行还原氮化,得到氮化钒铁。本发明采用含钒废料与铁粉和石墨经过干燥预压、还原氮化的技术手段,简化了氮化钒铁复杂的制备工艺,同时解决了辅料带来较多杂质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效果,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钒废料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钒废料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氮化钒铁是一种重要的合金添加剂,其加入钢中可提高钢的耐磨性、耐腐蚀性、韧性、强度、延展性、硬度及抗疲劳性等综合力学性能,并使钢具有良好的可焊接性能。同时氮化钒铁中的氮比碳化钒、钒铁能够更有效地强化和细化晶粒,节约含钒原料.从而降低炼钢生产成本。因此,可广泛应用于高强度螺蚊钢筋、高强度管线钢、高强度型钢、非调质钢、高速工具钢等产品。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固态法和液态法。然而,现有技术的氮化钒铁制备方法的生产工艺复杂,氮化钒铁产品中含氮量低,影响钒在钢中的强化作用;氮化钒铁产品的表观密度低,致使在炼钢过程中加入的氮化钒铁容易浮于钢水之上,不利于合金元素的吸收。
专利申请号为CN201410309698公开了一种氮化钒铁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将钒氧化物、碳质粉末、铁粉、含水粘结剂和氮化促进剂按一定比例相混合并压实形成料块;对料块进行干燥,然后在反应器中在氮气气氛下加热料块,加热后冷却从而得到氮化钒铁,在氮气气氛下加热,反应耗时较长。
上述氮化钒铁制备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反应过程复杂:选取多种含钒氧化物和辅料进行混合反应,物料配比和物料间的反应较为复杂,往往对过程控制要求较高,往往由于多种物质参与反应造成产品中带入大量杂质,影响产品质量。
(2)反应过程耗时长:上述专利中包括预热、过渡、和氮化烧结升温过程中,每个阶段均需要大量反应时间,造成整个制备周期耗时较长,热量损耗大。
(3)生产成本高:由于涉及原料较多,反应温度高、耗时时间长,致使整个氮化钒铁的制备过程中成本偏高。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是氮化钒铁生产所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钒废料资源化利用的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氮化钒铁制备工艺复杂,容易带入多种杂质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钒废料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将湿基含钒废料烘干为干基含钒废料,其中所述湿基含钒废料为生产多钒酸铵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含钒废料,所述湿基含钒废料的水含量为25%~40%,氧化钒含量为35%~55%,铁含量为10%~15%,硅含量为0.5~1.0%;
S200:将所述干基含钒废料与石墨碳粉、助熔剂混合均匀成为预成型物料,所述干基含钒废料、所述石墨碳粉和所述助熔剂的质量配比为:干基含钒废料2.5~5.0份,石墨碳粉1份,助熔剂0.005~0.02份;
S300:将所述预成型物料预成型压制成料片;
S400:将所述料片放入氮化窑内加热进行还原氮化,得到氮化钒铁。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步骤S100中,将所述湿基含钒废料放于烘箱内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200~350℃,烘干时间2~4h,之后得到所述干基含钒废料,所述干基含钒废料呈粉状,粒度<100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未经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37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