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六元环的共聚尼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9404.X | 申请日: | 2017-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77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彭军;王文志;易勇;张英伟;伍威;曹凯凯;陈林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9/36 | 分类号: | C08G69/36 |
代理公司: | 长沙朕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3 | 代理人: | 杨斌;魏龙霞 |
地址: | 412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六元环 共聚 尼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六元环的共聚尼龙,主要由酰胺盐A、酰胺盐B和催化剂经聚合反应而成;酰胺盐A主要由内酰胺、己二酸和己二胺制备而成;酰胺盐B主要由己二酸和含端胺基的六元环单体制备而成。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将酰胺盐A、酰胺盐B和催化剂进行混合,得到第一混合物;将第一混合物在200~300℃、压力在0.5MPa~1.2MPa下进行反应,得到第二混合物;将第二混合物进行缩聚反应,然后抽真空处理,即得到含六元环的共聚尼龙树脂。本发明的共聚尼龙树脂中引入了位阻效应比较大的六元环,破坏了分子链的结晶性能,使得制备的共聚尼龙树脂具有很好的透明性,且共聚尼龙树脂材料的韧性优良并能保持优异的机械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尼龙树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六元环的共聚尼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尼龙是分子主链上含有酰胺基团重复结构单元的线型热塑性聚合物,具有强韧耐磨、耐冲击、耐疲劳、耐腐蚀、耐油、耐溶剂、无毒、自熄性好、电子绝缘性好等优良特性,是一种机械强度高、成型加工性好、自润滑性佳的工程塑料,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和机械设备等行业。然而,由于尼龙的极性大、结晶度高等特点,导致其韧性较差,特别是尼龙6在干态和低温时耐冲击性能较低,具有明显的缺口敏感性。
为此,人们对聚酰胺进行改性,希望改进力学性能和耐冲击性能、耐热性能、透明性能、尺寸稳定性等;其中,共缩聚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效果优良等特点,发展迅速。根据共聚物结构的不同,可将改性工艺分为:无规共聚、嵌段/短嵌段共聚、接枝共聚以及交替共聚等。
共聚聚酰胺胺主要有脂肪族共聚酰胺、芳香族聚酰胺和半芳香族聚酰胺,其中,脂肪族共聚酰胺是脂肪族二元酸和二元胺的无规共聚,如尼龙6/66共聚物,尼龙6/12共聚物等;但是直链脂肪族单体无规共聚对产物序列规整性的破坏有限,所以,芳香族聚酰胺和半芳香族聚酸胺中芳香族单体的存在,其制备工艺过程较为复杂,反应过程难以控制。
而改善尼龙树脂的透明性能,通常需要打破分子的规整性,降低其结晶度来实现。申请号为201410290321.X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共聚透明尼龙及其制备方法:其方法在聚合单体中加入了己二酸与间苯二甲胺、聚己二酰间苯二胺或聚己二酰间苯二甲胺预聚体,以打破了分子结构,得到了比较透明的聚酰胺共聚物,但是该聚酰胺树脂链段中引入了芳香基团,材料拉伸强度提高,但是韧性受到影响,断裂伸长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含六元环的共聚尼龙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含六元环的共聚尼龙,主要由酰胺盐A、酰胺盐B和催化剂经聚合反应而成;其中,
所述酰胺盐A主要由内酰胺、己二酸和己二胺制备而成;
所述酰胺盐B主要由己二酸和含端胺基的六元环单体制备而成。
上述的共聚尼龙,优选的,所述含端胺基的六元环单体选自分子式为:
中的一种或几种单体的组合。
上述的共聚尼龙,优选的,所述酰胺盐A的原料中己二酸和己二胺的摩尔比为1:1~1:1.02;所述内酰胺的质量用量占酰胺盐A原料总质量的60%-90%;所述酰胺盐B原料中己二酸和含端胺基的六元环单体的摩尔比为(1:1)~(1:1.02)。所述酰胺盐A溶液pH值为7.0~7.2,采用控制pH的方法,能更精准的控制己二酸和己二胺的摩尔比。
上述的共聚尼龙,优选的,所述内酰胺选自己内酰胺、庚内酰胺、十一内酰胺和十二内酰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的共聚尼龙,优选的,所述酰胺盐A的质量含量与酰胺盐B的质量含量比为(65%-95%):(5%-35%)。
上述的共聚尼龙,优选的,所述催化剂选自水、无机酸和氨基己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94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