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54137.5 | 申请日: | 201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17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张进;李书坤;殷志华;杨永强;顾长德;洪荔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英耐杰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35;H01M10/6572;H01M10/6552;H01M10/42;B60L11/18 |
代理公司: | 无锡大扬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2248 | 代理人: | 杨青 |
地址: | 214205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管理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动力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敏电阻(8)、半导体制冷装置(3)、热管(6)、电路控制装置和电池管理系统(11),所述热敏电阻(8)和热管(6)均安装在电池箱体(1)内,且位于电池模组(2)之间,所述热管(6)的两端分别装有吸热片(5)和铝板(4),所述吸热片(5)位于电池模组(2)之间,所述铝板(4)与半导体制冷装置(3)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3)安装在电池箱体(1)的外侧,半导体制冷装置(3)通过电路控制装置与电源转换器(10)连接,所述电路控制装置包括正向电压电路和反向电压电路,电路控制装置为半导体制冷装置(3)提供正向电压和反向电压;所述热敏电阻(8)和电路控制装置均与电池管理系统(11)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11)监控电池箱体(1)内部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电压电路包括继电器A和继电器D,所述反向电压电路包括继电器B和继电器C,所述继电器A和继电器B均与电源转换器(10)的正极连接,所述继电器C和继电器D均与电源转换器(10)的负极连接,所述继电器A和继电器C均与半导体制冷装置(3)的正极连接,所述继电器C和继电器D均与半导体制冷装置(3)的负极连接,所述继电器A和继电器D导通时向半导体制冷装置(3)的正极提供正向电压,所述继电器B和继电器C导通时向半导体制冷装置(3)的正极提供反向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3)包括散热片(7)和半导体制冷片,所述散热片(7)位于电池箱体(1)的外侧,散热片(7)安装在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与铝板(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6)为L形热管,热管(6)的一端与位于电池箱体(1)中心位置的吸热片(5)连接,另一端通过铝板(4)与安装在电池箱体(1)外侧的半导体制冷装置(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6)和半导体制冷装置(3)均设有两组,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3)分别位于电池箱体(1)相对的两侧,所述热管(6)均与吸热片(5)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敏电阻(8)不少于两个,相邻的电池模组(2)之间均装有热敏电阻(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热敏电阻(8)检测电池箱体(1)内部的温度;
S2、当热敏电阻(8)检测到的温度超过电池管理系统(11)的预设值时,电池管理系统(11)通过闭合继电器A和继电器D输出正向直流电压,开启半导体制冷模式,即电池箱内空气与吸热片(5)和热管(6)进行换热,将热量传递到铝板(4)上,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3)的冷端再一次换热,热量经热电制冷效应移至热端,半导体制冷装置(3)的热端与散热片(7)连接,散热片(7)通过与车辆运行时的自然风对流换热,将热量散到环境中,使半导体制冷装置(3)的热端温度恒定,从而达到降低电池箱体(1)内部温度的目的;
S3、当热敏电阻(8)检测到的电池箱体(1)内部的温度低于电池正常工作温度时,电池管理系统(11)通过闭合继电器B和继电器C向半导体制冷装置(3)提供反向直流电压,开启半导体制热模式,半导体制冷装置(3)的冷端变成制热端并释放热量,通过热管(6)和吸热片(5)将热量送至电池箱内,热端通过外部环境吸收热量,最终达到加热电池箱体(1)内部温度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英耐杰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英耐杰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5413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