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丙烯酰胺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56395.7 | 申请日: | 201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28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龙;方昭;胡晓娜;刘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F220/56 | 分类号: | C08F220/56;C08F230/02;C08F230/06;C08F2/10;C09K8/58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酰胺 共聚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油田化学品领域,公开了一种丙烯酰胺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该丙烯酰胺共聚物含有结构单元A、结构单元B和结构单元C,其中,结构单元A为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结构单元B为具有式(II)所示的结构单元,结构单元C为具有式(III)所示的结构单元;且以丙烯酰胺共聚物的总重量为基准,结构单元A的含量为70‑90重量%,结构单元B的含量为8‑28重量%,结构单元C的含量为0.1‑5重量%。本发明的所述丙烯酰胺系共聚物可以作为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用热增稠剂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化学品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丙烯酰胺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其基本原理是把水溶性聚合物加到注水中,以增大水溶液粘度,降低水/油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波及效率,减少波及带的含油饱和度,从而提高石油采收率。实践证明,采用聚合物驱油可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年来,聚合物驱油所使用的聚合物主要是人工合成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普通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局限是耐温耐盐性能低,在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水溶液粘度大幅度下降,从而显著影响驱油效果。
为开发出性能更加优良的能满足高温油田(温度高于85℃)三次采油使用要求的聚合物驱油剂,中国专利CN1240795A公开了一种耐温耐盐共聚物增稠剂,它是由引发剂以及单体(A)和单体(B)共聚而成的共聚物,其特征在于,单体(A)为一种或多种水溶性不饱和带烯链的单体,可以是丙烯酰胺类,乙烯基吡咯烷酮,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类,丙烯酸类,单体(B)是由(聚氧乙烯)n烷醇醚,甲苯,马来酸和对一甲苯磺酸混合加热回流,共沸除去多余水及残余的甲苯后得到的膏状物;该共聚物的特征是分子中含有两亲性大单体链节,显示出比普通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更好的耐温性,但该共聚物中的两亲性支链通过酯键与主链相连,在高温下酯键易发生水解,影响聚合物的稳定性。中国专利CN1317501A、CN1414057A、CN1876751A等发明了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疏水缔合聚合物驱油剂,这些聚合物的特征是在分子主链上含有一定数量的疏水分子链段,在水溶液中,疏水侧链之间的疏水-疏水相互作用导致聚合物分子链之间发生物理交联,从而提高溶液黏度和抗剪切性能。但在较低的聚合物浓度下难以形成有效的疏水缔合增稠效果不甚明显。
热增稠聚合物是一类其水溶液黏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的聚合物。中国专利CN101302267A(200810095791.5)公开了一种非离子热增粘水溶性聚合物,它是由单体(A)和单体(B)共聚而成的聚合物,其特征在于,单体(A)为一种非离子单体,单体(B)为不具表面活性的非离子大单体;采用一种热增粘水溶性聚合物的分子设计方法,利用非离子型水溶性大单体与非离子单体丙烯酰胺共聚,不仅可以增加共聚物的水溶性,而且可以使共聚物随温度的增加粘度显著增加;但是,从该专利的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较低温度下已经明显增稠,不利于聚合物在地层中的迁移运动。
因此,如何提高丙烯酰胺共聚物的稳定性,增稠效果尤其是在低温下的增稠效果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存在的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丙烯酰胺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丙烯酰胺共聚物,其中,该丙烯酰胺共聚物含有结构单元A、结构单元B和结构单元C,其中,所述结构单元A为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所述结构单元B为具有式(II)所示的结构单元,所述结构单元C为具有式(III)所示的结构单元;且以所述丙烯酰胺共聚物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结构单元A的含量为70-90重量%,所述结构单元B的含量为8-28重量%,所述结构单元C的含量为0.1-5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563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茶籽油的提炼方法
- 下一篇:丙烯酰胺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