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自适应时间步长的瞬变电磁-温度场耦合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56552.4 | 申请日: | 201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918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宇娇;徐彬昭;黄雄峰;刘东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云物移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吴思高 |
地址: | 21000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自适应 时间 步长 电磁 温度场 耦合 计算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时间步长的瞬变电磁‑温度场耦合计算方法,采用指数平滑法预测电磁‑温度场耦合时间节点。并在两耦合时间节点间,通过预测‑校正法和响应特征值计算电磁场和温度场最佳离散步长。与传统等步长耦合方法对比,电磁、温度场均使用最佳的离散步长,避免了温度场过频的计算,减小计算时间。最后,以通电铜导环为例,采用自适应步长耦合计算铜导体在交流电下0.1s内温升,比传统等步长耦合方法时间减小20%,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基于自适应时间步长的瞬变电磁-温度场耦合计算方法,涉及电磁温度计算领域。
背景技术
在线圈发射装置、继电器、电机等设备中,运行时产生过高的温升将影响线圈和接头导电性、材料的绝缘性能,甚至会产生破坏性的热膨胀,对于设备运行性能及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上述问题中,瞬变的大电流使得导体的温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加,因而在计算过程不仅考虑电磁场对温度场的影响,还需考虑温度变化对电磁场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为此需要建立瞬变电磁-温度场顺序强耦合模型。目前采用有限元法求解瞬变电磁-温度场间接耦合时,电磁场和温度场往往采用相同的时间步长。然而在求解过程中,温度场响应较电磁场慢,若采用相同的时间步长计算,使得温度场求解过频,造成了求解时间的增加。
对于两物理场瞬态间接耦合时,物理场响应时间不同的问题。有方法根据现有软件,提出代码耦合概念,对各物理场采用不同的时间离散策略,并在时间的耦合点上进行载荷的传递。也有方法针对在流-固耦合时,对流体区域和固体区域采用不同的时间步长的DFMT-SCSS算法,选取固体求解区域时间步长为流体求解区域的倍数计算。然而上述方法在计算两物理场耦合时,两物理场时间步长只是存在简单的倍数关系,而物理场都采用恒定步长计算,存在两物理场未获得最佳离散策略的情况。为此提出自适应步长耦合概念,即各物理场采用自适应步长算法获取最佳离散时间策略,并在预测的耦合时间节点上自动耦合。可以使各物理场获得最佳的时间离散策略,也避免了响应较慢的物理场过频的计算。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针对瞬态电磁-温度场间接耦合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时间步长的瞬变电磁-温度场耦合计算方法。在Tn时刻,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指数平滑法预测下一耦合时间点tn+1。然后在两耦合时间节点间,通过预测-校正法和响应特征值计算电磁场和温度场最佳离散步长。得到tn至tn+1时间段内电磁场和温度场最佳时间离散步长为△tnE和△tnT。电磁场、温度场分别采用△tnE、△tnT计算至耦合时间节点。使各物理场在两耦合时间节点上,以最佳的时间步长计算,避免了响应较慢的物理场过频的计算。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自适应时间步长的瞬变电磁-温度场耦合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电磁场与温度场的耦合时间点确定:采用温度场触发热量来判断电磁-温度场耦合时间节点,首先电磁-温度场步长耦合三次,用来获取温度场触发热量Qpre的预测数据,然后采用指数平滑法预测温度场触发热量,通过触发热量判断耦合时间节点;
2)、电磁场自适应步长计算:通过载荷离散误差和响应特征值确定电磁场载荷最佳离散的步长△tnE,当电磁场累积热量达到温度场触发热量时,暂停电磁场计算,计算温度场;
3)、温度场自适应步长计算:通过载荷离散误差和响应特征值确定电磁场载荷最佳离散的步长△tnT,将电磁场计算平均热功率作为载荷加至温度场,当温度场计算时间与电磁场同步时,暂停温度场计算,更新电磁场节点温度,并进行下一时间步的温度场触发热量计算,反复迭代计算至最终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云物移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大云物移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565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