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作面回撤期间埋管通风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56569.X | 申请日: | 201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886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许兴亮;王东杰;王志明;孙大增;田素川;刘青鑫;刘忠堂;宋志坚;温鹏飞;李俊生;马晓健;俞庆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1/04 | 分类号: | E21F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2200 | 代理人: | 徐尔东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作面 回撤 期间 通风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作面回撤期间埋管通风方法,涉及到采煤工作面通风方法。
背景技术
煤矿工作面的回撤搬家是矿井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工作面接替的前提,关乎着整个矿井的生产能力。
众所周知,随着工作面设备的不断回撤,采空区不断垮落,工作面通风空间变小,通风越来越困难,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工作面回撤期间通风问题一直困扰着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在工作面回撤时安设大量的原木支撑顶板;整个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大量的原木,而且原木的运输、安装等全部需要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使用的原木无法回收,造成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浪费。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回撤过程非常危险,采空区会随时垮落下来,造成大量的碎石,形成冲击波,导致原木歪斜、折断等情况,危及人员安全,难以保证通风效果;因此,选择合适的工作面回撤期间的通风方法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作面回撤期间埋管通风方法,不仅保证了工作面回撤过程中通风效果,而且避免了因采空区随时垮落下来导致的人员安全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工作面回撤期间埋管通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在地面预制钢管和风筒,所述的钢管中间部分向上凸起,其凸起下方形成方型空间,凸起的两端形成与地面平行的横向部分,风筒的端部安装有法兰盘;其中,将风筒置于凸起下方形成的方型空间内,两者形成一组通风结构,且风筒及钢管的长度均设置为10m,将预制成型的钢管和风筒运输至井下施工点备用;
第二步: 将三组通风结构内的风筒通过法兰盘顺次连接,构成一段长度为30m的通风系统;
第三步:在钢管凸起两端的横向部分上分别开设有固定孔,将通风系统提前预埋布设在距离工作面煤壁0.5m处,同时通风系统的位置超前垮落区5-10m,在固定孔内楔入钢钉,使得通风系统与连接底板固定;
第四步:固定一个长度为30m的通风系统,回撤一部分液压支架,待工作面采空区垮落完毕后,再继续固定另外一个长度为30m的通风系统,继续回撤一部分液压支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工作面液压支架回撤完毕;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风筒采用塑钢材料制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型空间的宽度比风筒直径大50cm。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钢管和风筒的设计和生产都在地面进行,对井下作业影响小,且二者长度均为10m,有利于工人在井下搬运和拼接;
2、本发明中的塑钢风筒价格便宜,不到同等强度金属的一半;经久耐用,由于在材料加入增强型钢,使得整体强度得到很大提高,具有很好的抗震和耐风蚀效果;
3、本发明的通风方法工艺简单,工人易接受,且设备成本低,通风效果好,能有效的保证工作面回撤期间通风和人员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工作面回撤期间液压支架未撤出之前的埋管通风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工作面回撤期间部分液压支架撤出之后的埋管通风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工作面回撤期间埋管通风流程示意图,其中3a是安设第一段30m长通风系统时的结构示意图,3b是撤离第一段通风系统上方液压支架时的结构示意图,3c是继续安设第二段30m通风系统时的结构示意图,3d是撤离第二段通风系统上方液压支架,3e是全部液压支架撤离完毕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通风结构的剖面图。
图中:1为钢管,2为风管,3为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包括以下技术特征:钢管1,风管2,固定孔3。
本发明的一种工作面回撤期间埋管通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在地面预制钢管和风筒,所述的钢管中间部分向上凸起,其凸起下方形成方型空间,凸起的两端形成与地面平行的横向部分,风筒的端部安装有法兰盘;所述风筒直径由工作面的通风要求和相关通风公式计算得到,具体直径由现场通风要求确定;钢管凸起下方的方型空间宽度比风筒直径宽50cm左右,以保证两侧有一定空余空间以便安装;其中,将风筒置于凸起下方形成的方型空间内,两者形成一组通风结构,且风筒及钢管的长度均设置为10m,将预制成型的钢管和风筒运输至井下施工点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565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隧道智能通风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易自燃煤层回采工作面的防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