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列车以及列车的绝缘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57923.0 | 申请日: | 201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9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李鑫;王成志;邓林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厢 负极母线 正极母线 列车 电网 故障定位装置 绝缘检测系统 绝缘故障 绝缘检测装置 电网供电 绝缘检测 人身安全 双向隔离 电池 乘客 供电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列车以及列车的绝缘检测系统,列车由电网供电,电网包括电网正极母线和电网负极母线,列车包括多个车厢,每个车厢包括:车厢正极母线,车厢正极母线和电网正极母线相连;车厢负极母线,车厢负极母线和电网负极母线相连;电池;与车厢正极母线、车厢负极母线相连的双向隔离DC/DC模块;连接在车厢正极母线和车厢负极母线之间的故障定位装置;连接在车厢正极母线和车厢负极母线之间的第一绝缘检测装置,用于对车厢正极母线和车厢负极母线进行绝缘检测,由此,能够及时检测出绝缘故障,并且通过故障定位装置能够准确地确定发生绝缘故障的位置例如具体车厢和具体负载,确保列车上的设备和乘客的人身安全,提高列车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列车的绝缘检测系统以及具有该系统的列车。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列车都采用电能作为动力,例如,列车供电装置可先将电网的电源转化为860伏左右的交流电,然后再将交流电转化为600伏直流电后供给列车,或者可从1500伏或750伏直流电网取电供给列车。由此,列车大多高压电的供电下运行,为确保列车上的设备和乘客的人身安全,在列车运行后需要进行绝缘检测。
相关技术中通过列车供电装置的接地点与地之间的电流传感器判断是否发生绝缘故障。但是,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及时准确地检测整车机电气系统的绝缘状况,无法判断绝缘故障发生的位置,难以把故障车厢分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列车的绝缘检测系统,能够及时检测出绝缘故障,并准确地确定发生绝缘故障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列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列车的绝缘检测系统,所述列车包括电网正极母线和电网负极母线,所述列车由电网供电,所述电网包括多个车厢,每个车厢包括:车厢正极母线,所述车厢正极母线和所述电网正极母线相连;车厢负极母线,所述车厢负极母线和所述电网负极母线相连;电池;与所述车厢正极母线、所述车厢负极母线相连的双向隔离DC/DC模块;连接在所述车厢正极母线和所述车厢负极母线之间的故障定位装置;连接在所述车厢正极母线和所述车厢负极母线之间的第一绝缘检测装置,用于对所述车厢正极母线和所述车厢负极母线进行绝缘检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列车的绝缘检测系统,双向隔离DC/DC模块与车厢正极母线和车厢负极母线相连,在车厢正极母线和车厢负极母线之间连接故障定位装置,并在车厢正极母线和车厢负极母线之间连接第一绝缘检测装置,第一绝缘检测装置对车厢正极母线和车厢负极母线进行绝缘检测。由此,能够及时检测出绝缘故障,并且通过故障定位装置能够准确地确定发生绝缘故障的位置例如具体车厢和具体负载,确保列车上的设备和乘客的人身安全,提高了列车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列车,包括所述的绝缘检测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列车,能够及时检测出绝缘故障,并能够准确地确定发生绝缘故障的位置例如具体车厢和具体负载,提高了列车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列车的绝缘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列车的绝缘检测系统中每个车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列车的绝缘检测系统中故障定位装置的电路原理图,其中,对负载进行负极绝缘检测;
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列车的绝缘检测系统中故障定位装置的电路原理图,其中,对负载进行正极绝缘检测;
图5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列车的绝缘检测系统中每个车厢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579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