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考虑混凝土徐变影响的收缩应力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60263.1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16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尚仁杰;曾滨;寅志强;许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38 | 分类号: | G01N3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曹洪进 |
地址: | 10008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考虑 混凝土 影响 收缩 应力 测量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考虑混凝土徐变影响的收缩应力测量装置,它包括:由两根钢压柱和两块钢端板焊接成的方框形刚性架、试件支撑钢平板、两个锚固式接头和两个拉力传感器;所述试件支撑钢平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两根钢压柱的内侧相焊接,两块所述钢端板的内侧通过螺栓螺母分别连接有一个所述拉力传感器,两个所述拉力传感器通过螺栓分别连接一个所述锚固式接头。本发明考虑混凝土徐变影响的收缩应力测量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考虑混凝土徐变影响的收缩应力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中的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产生收缩,对应受到约束的混凝土结构,收缩会引起混凝土的拉应力,引起混凝土板、混凝土梁的开裂。因此,《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010-2011中明确规定了混凝土结构的长度。如果长度超过了规范规定值,混凝土由于过长,受到的竖向柱子和剪力墙的约束过大,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引起的拉应力过大会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因此,当超过规范长度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开裂。
目前,几乎所有的实验数据都是混凝土在自由状态下的收缩量,如果按照这个收缩量计算混凝土收缩产生的应力会远远大于实际值,关键是由于混凝土的徐变,也就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同样应变下的应力会逐渐减小,而徐变系数随着混凝土强度逐渐提高在逐渐减小,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的值,混凝土的收缩也是随着时间在变化,如何测量到考虑徐变影响的混凝土收缩应力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看到测量到考虑徐变的混凝土收缩应力的测量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考虑混凝土徐变影响的收缩应力测量装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考虑混凝土徐变影响的收缩应力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两根钢压柱和两块钢端板焊接成的方框形刚性架、试件支撑钢平板、两个锚固式接头和两个拉力传感器;所述试件支撑钢平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两根钢压柱的内侧相焊接,两块所述钢端板的内侧通过螺栓螺母分别连接有一个所述拉力传感器,两个所述拉力传感器通过螺栓分别连接一个所述锚固式接头。
所述拉力传感器为轮辐型应变式拉力传感器。
所述试件支撑钢平板上铺设有橡胶皮垫。
所述橡胶皮垫为两层。
所述锚固式接头由端部连接板、两块端侧连接板和4~6根端部连接钢筋焊接而成,两块所述端侧连接板与所述端连接板垂直并分别焊接在所述端部连接板的前、后边上,所述端部连接钢筋与所述端部连接板垂直并焊接在所述端连接板上。
它还包括一个数据采集仪,两个所述拉力传感器分别通过数据线与所述数据采集仪连接。
所述橡胶皮垫上设有混凝土试件,所述混凝土试件的两端分别与锚固式接头相连接。
所述混凝土试件的长度不少于4米。
所述方框形刚性架与两个拉力传感器、两个锚固式接头及试件支撑钢平板连接后的整体刚度不小于混凝土试件的刚度的20倍。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考虑混凝土徐变影响的收缩应力测量装置,它包括:由两根钢压柱和两块钢端板焊接成的方框形刚性架、试件支撑钢平板、两个锚固式接头和两个拉力传感器;所述试件支撑钢平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两根钢压柱的内侧相焊接,两块所述钢端板的内侧通过螺栓螺母分别连接有一个所述拉力传感器,两个所述拉力传感器通过螺栓分别连接一个所述锚固式接头。使用时,在两个锚固式接头之间浇注混凝土试件,自浇注混凝土试件完成起通过拉力传感器采集两个拉力传感器的拉力值,两个拉力传感器的拉力值的平均值与混凝土试件的截面积之比即为混凝土试件的收缩应力,连续采集2年得到的各收缩应力即为考虑混凝土徐变影响的收缩应力。由此可见,本发明考虑混凝土徐变影响的收缩应力测量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02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