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物质浓度的流动相液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60787.0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9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齐建涛;刘玉东;周俊洁;王振波;徐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G01N21/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分光 光度计 检测 物质 浓度 流动 相液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物质浓度的流动相液路系统,属于化工检测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实验室的分光光度计大多为台式,需要固定的电源,不方便携带以及在工程上应用。除此之外,一般使用实验室分光光度计检测前,实验员需要手动将待测液和显色剂混合,然后放置在容器中静置,静置一定时间后需要实验员手动将容器中的混合液倒入比色皿中进行检测,这时如果待测液的种类很多,就需要大量的容器来盛装混合液,实验员就需要反复操作,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且容易将溶液弄混导致实验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一种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物质浓度的流动相液路系统,当光线照入相液路系统同时射出时时,通过检测光谱中光被吸收的成分多少,可以检测出待测液体中物质的浓度。
一种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物质浓度的流动相液路系统包括溶剂瓶(1)盛放待测液体、第一高压输液泵(2)、第一进样阀(3)、第二高压输液泵(4)、第二进样阀(5)、显色剂瓶(8)、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流通池(6)、废液瓶(7),所述溶剂瓶(1)和第一高压输液泵(2)相连,第一高压输液泵(2)将溶剂瓶(1)中的待测液吸入到第一进样阀(3)中;所述溶剂瓶(8)和第二高压输液泵(4)相连,第二高压输液泵(4)将显色剂瓶(8)中的显色剂吸入到第二进样阀(5)中;所述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流通池(6)和废液瓶(7)相连,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流通池(6)将废液输送到废液瓶(7)中;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分光光度计流动相液路系统进行工作时,待测液被第一高压输液泵(2)从溶剂瓶(1)中吸入到第一进样阀(3)中,待测液从第一进样阀(3)的出口流入到静置储存容器(9);同时,第二高压输液泵(4)将显色剂瓶(8)中的显色剂吸入到第二进样阀(5)中,显色剂从第二进样阀(5)的出口流入到静置储存容器(9)。待待测液与显色剂在静止储存容器(9)中混合静置一定时间后,待测液和显色剂混合液体进入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流通池(6)中进行监测分析,最后进入废液瓶(7)中,在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流通池(6)中将待测物质的浓度检测出来。
本发明的优点:
(1)操作方便,不需要反复操作。
(2)高压输液泵能够将显色剂和待测液吸入到静置储存器中,不需要人为操作,测试结果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物质浓度的流动相液路系统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溶剂瓶2、第一高压输液泵3、第一进样阀4、第二高压输液泵5、第二进样阀 6、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流通池7、废液瓶8、显色剂瓶9、静置储存容器。
一种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物质浓度的流动相液路系统包括溶剂瓶1盛放待测液体、第一高压输液泵2、第一进样阀3、第二高压输液泵4、第二进样阀5、显色剂瓶8、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流通池6、废液瓶7,所述溶剂瓶1和第一高压输液泵2相连,第一高压输液泵 2将溶剂瓶1中的待测液吸入到第一进样阀3中;所述溶剂瓶8和第二高压输液泵4相连,第二高压输液泵4将显色剂瓶8中的显色剂吸入到第二进样阀5中;所述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流通池6和废液瓶7相连,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流通池6将废液输送到废液瓶7中;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分光光度计流动相液路系统进行工作时,待测液被第一高压输液泵2从溶剂瓶1中吸入到第一进样阀3中,待测液从第一进样阀3的出口流入到静置储存容器9;同时,第二高压输液泵4将显色剂瓶8中的显色剂吸入到第二进样阀5中,显色剂从第二进样阀5的出口流入到静置储存容器9。待待测液与显色剂在静止储存容器9中混合静置一定时间后,待测液和显色剂混合液体进入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流通池6中进行监测分析,最后进入废液瓶7中,在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流通池6中将待测物质的浓度检测出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07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