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环氧树脂装置高盐废水浓缩液中提取甘油的装置及其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61343.9 | 申请日: | 2017-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73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董均明;陈梅;王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蓝海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7C29/76;C07C31/22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张仕婷 |
地址: | 21412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氧树脂 装置 废水 浓缩 提取 甘油 及其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环氧树脂装置高盐废水浓缩液中提取甘油的装置及其工艺,属于污水处理领域。本发明采用一级强制蒸发和二次薄膜蒸发浓缩技术,回收甘油。甘油含量20~35%的母液经一级浓缩器将甘油浓缩到35%~60%浓度,再通过二级薄膜蒸发技术将甘油浓度至80%~85%;最后再通过三级薄膜蒸发技术将甘油浓度至95%及以上。本发明不仅避免了蒸发浓缩液作为危险废液处理时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而且提高了固体盐的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环氧树脂装置高盐废水浓缩液中提取甘油的装置及其工艺,属于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环氧树脂是双酚A和环氧氯丙烷在氢氧化钠的作用下生成环氧树脂粗品,生产过程中副产大量氯化钠,并最终以水溶液的形式排出,形成高含盐、高有机物难处理废水,这部分废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和无机废水的混合物,成分非常复杂,主要可分为3大类:(1)有机物主要是环氧树脂生产过程中的大分子中间产物、少量未完全反应的原料形成的甘油和老化树脂等;(2)离子如Na+、Cl-、OH-等,来源于生产原料和反应的副产物;(3)水是生产过程中催化剂液碱带入的水、生成水和洗涤水等。一般来讲,生产1吨环氧树脂产品会产生约1.5吨高含盐、高有机物废水,严重限制了该行业的发展。
目前,国内行之有效的环氧树脂高含盐、高有机物废水先进处理工艺技术一般是将高含盐、高有机物废水经预处理、蒸发、结晶技术,得到固体盐,离心母液循环返回到蒸发系统,该法中甘油等高沸点有机物在循环系统中没有出口,随着长期循环,甘油等高沸点有机物在蒸发过程中不断富集,不仅影响蒸发设备生产的稳定性,而且需定期将含高盐的蒸发浓缩液用特定的焚烧炉进行处理,处理成本极高,其次所得盐品质差,不能得到优质盐,这种现象在环氧树脂装置高盐废水蒸发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制约着环氧树脂行业的发展。
本发明主要针对环氧树脂装置高盐废水蒸发后的浓缩液,利用资源化回收利用工艺,不仅从浓缩液中将甘油提取出来,得到甘油副产品,变废为宝,而且也可以得到优质的工业盐,同时减少了二次污染危险废液量,达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解决环氧树脂装置高盐废水蒸发技术的浓缩残液问题的方法,其以环氧树脂装置高盐废水蒸发后得到的浓缩液为起点,将浓缩液中的甘油提取出来,提取出的甘油浓度二级可达到80%及以上,三级可达到95%及以上,不仅避免了蒸发浓缩液作为危险废液处理时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而且提高了固体盐的质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从环氧树脂装置高盐废水浓缩液中提取甘油的装置,包括一级进料泵、一级浓缩器、一级出料泵、沉降器、第一离心机、第一搅拌接收槽、二级进料泵、二级薄膜蒸发器、搅拌釜、二级出料泵、静置槽、第二离心机、第二搅拌接收槽、三级进料泵、三级薄膜蒸发器、甘油接收槽、废渣槽;
所述一级进料泵依次与一级浓缩器和一级出料泵连接,一级出料泵与沉降器连接,沉降器、分别与第一离心机和第一搅拌接收槽连接;
所述第一搅拌接收槽与二级进料泵连接,二级进料泵与二级薄膜蒸发器连接,二级薄膜蒸发器依次与搅拌釜和二级出料泵连接;二级出料泵与静置槽连接,静置槽分别与第二离心机和第二搅拌接收槽连接;
所述第二搅拌接收槽与三级进料泵连接,三级进料泵分别与甘油接收槽和废渣槽连接。
所述一级进料泵由浓缩液槽进行进料;所述一级浓缩器、二级薄膜蒸发器和三级薄膜蒸发器分别均与真空冷凝系统连接。
所述真空冷凝系统包括真空设备、冷凝器和接收槽;其中,真空设备与冷凝器连接,冷凝器与接收槽连接;所述一级浓缩器、二级薄膜蒸发器和三级薄膜蒸发器分别均与真空设备和冷凝器连通;
所述与三级薄膜蒸发器连接的真空冷凝系统中的接收槽即为甘油接收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蓝海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无锡蓝海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13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