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机交互过程中动态虚拟夹具的生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67819.X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534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黄攀峰;任瑾力;刘正雄;孟中杰;张夷斋;张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9/16 | 分类号: | B25J9/16;G06F3/01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王鲜凯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机交互 过程 动态 虚拟 夹具 生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机交互过程中动态虚拟夹具的生成方法,对于目标点位置跟踪,根据目标点位置设置虚拟夹具。能够针对于动态目标实时动态的生成虚拟夹具,适应更为复杂的任务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降低了操作者人为因素对于操作交互方式的影响;2)解决了操作者控制机械臂末端向动态目标点的逼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操作交互控制领域,涉及一种人机交互过程中动态虚拟夹具的生成方法,可用于协助操作者在遥操作过程中更加精细化的操作,完成精确度要求较高的操作任务。
背景技术
遥操作技术及遥操作系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很大的发展。遥操作系统可以帮助操作者完成很多具有很大挑战性的作业任务,例如灾害救援、无人开采、危险物品处理、远程协助,远程医疗等。
遥操作过程中,末端机构执行操作者由交互系统发出的指令,进行相应的操作,并反馈回操作结果以及末端的工作状态,便于对末端状态进行预测。在遥操作过程中,精细化指令基本依靠操作者自身以相应的交互方式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操作者本身的限制。在现有的操作方式中,较多的使用了手控器作为主要的交互方式,而对于末端位置的控制,更多的需要靠操作者自身的观察来对末端进行相应的操作,而出于对人体机能的考虑,在精确度要求较高的操作任务中,仅仅依靠操作者自身对于末端的控制是不够的。为解决这个问题,确保操作者可以在指定时间里,更为精确的完成任务,研究者提出了一种虚拟夹具的概念。
虚拟夹具作为一种通用的引导方式,通过限制机器人末端运动位置,由虚拟环境产生抽象感官信息,力觉,触觉等信息,反馈给主端操作者,来达到辅助操作者完成精细化操作。
它是通过对机器人末端的期望运动进行约束作用来完成相应的辅助效果的。现有虚拟夹具的实现方法主要有:简单函数法、代理点法、势场法、非储能约束法、约束关节优化法、参考方向夹具法、机械式被动约束实现法等多种。对于一些场合的操作都有很明显的效果,但是对于空间动态目标点的虚拟夹具并没有很具体的实现策略,这对于操作要求而言依旧有些限制。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人机交互过程中动态虚拟夹具的生成方法,对于空间动态虚拟夹具的生成方法提出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案,对于需要操作者自身控制末端向目标动态位置移动的操作方式,生成动态实时更新的虚拟夹具,辅助操作者完成对末端的控制。
技术方案
一种人机交互过程中动态虚拟夹具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初始化操作:将手控器与其他相应的交互方式转换到同一个坐标系,使得手控器的位置与末端所在坐标系位置一一对应;
步骤2:获取t0时刻相应的目标点起始位置(Xd(t0),Yd(t0),Zd(t0))与速度信息Vd以及机器人末端的起始位置(Xe(t0),Ye(t0),Ze(t0));
步骤3:根据t0时刻目标点位置与机器人末端位置对t1时刻的机器人末端位置进行计算,得到下一时刻的位置(Xe(t1),Ye(t1),Ze(t1)),其方向由该时刻的末端位置点指向目标位置点:
其中:Ve选择保证机械臂运动稳定的最大速度;τ为相邻两个时刻的时间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781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