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二次接地保护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68190.0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94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必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中恒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H02H1/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夏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3 | 代理人: | 万花 |
地址: | 2258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二次 接地 保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新型二次接地保护器。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规程中一般要求变电所电压互感器中性点集中一点统一接地,为防止雷电等系统过压通过电压互感器危害人身及二次设备安全,常规设计是在就地电压互感器端子箱内二次中性点即通常说的N线上,安装一个二次接地保护器,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目前市场上的二次接地保护器的导线接线方式均为将导线插入进线孔,再拧紧接线螺丝使其压住导线,这种方式缺点是:比较费力,不够快速便捷,有时人为原因没有将螺丝拧到位,导线没压紧,可能会被碰掉或脱落,或者设备上的振动导致螺丝松动也会出现导线脱落的情况,导致二次接地保护器没接入电路,继而引发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二次接地保护器,包括本体,本体的两端面设有进线孔,本体的上表面上设有与进线孔垂直相交的闷孔,闷孔被进线孔分为下部闷孔和上部闷孔。
在下部闷孔内,由下向上依次设有弹簧和金属板,弹簧的下端连接闷孔的底面,弹簧的上端连接金属板的下表面,金属板的上表面上设有下齿状凸起,金属板和下齿状凸起为一体结构。
在上部闷孔内,上部闷孔的内壁上设有一个挡圈,挡圈的底面为平面,挡圈的内圈面为弧形,挡圈的外圈面与上部闷孔的内壁固定连接,上部闷孔内还设有绝缘立柱,绝缘立柱的外壁上设有一个环形的挡板,挡板的内圈固定在绝缘立柱的外壁上,挡板的外圈为弧形且与挡圈的内圈面相配合,挡板的最大外径大于挡圈的最小内径,挡板可顺着挡圈的弧形内圈面滑过挡圈,挡板滑过挡圈后被挡圈挡住无法后退。
绝缘立柱的下方连接有金属圆柱,金属圆柱位于挡圈的下方,金属圆柱的下表面上设有与金属板上的下齿状凸起相配合的上齿状凸起,上齿状凸起与金属圆柱为一体结构,未接导线的自然状态下,上齿轮凸起和下齿轮凸起正好位于进线孔的上下两侧。
进一步,所述金属板与本体内相应电路连接,所述金属圆柱与本体内相应电路连接。
进一步,金属板、金属圆柱的外壁均和闷孔内壁贴合。
进一步,绝缘立柱的上方连接有圆柱形按钮,按钮的外壁与闷孔内壁贴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安装方法是:将导线插入进线孔,此时导线位于上齿轮凸起与下齿轮凸起之间,再用力下压按钮或绝缘立柱,使挡板挤过挡圈的最小直径处即底面处,挡板被卡住无法后退,弹簧被压缩变形产生张力使上齿轮凸起与下齿轮凸起夹住导线并咬合在一起,完成导线安装。此方案操作简单、快捷,无螺丝连接,安装一步到位,避免出现导线未压紧和螺丝松动导致导线脱落的问题,保证了二次接地保护器的与电路的可靠连接。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切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为一种新型二次接地保护器,包括本体1,本体1的两端面设有进线孔2,本体1的上表面上设有与进线孔2垂直相交的闷孔3,闷孔3被进线孔2分为下部闷孔4和上部闷孔5。
如图3所示,在下部闷孔4内,由下向上依次设有弹簧41和金属板42,弹簧41的下端连接闷孔3的底面,弹簧41的上端连接金属板42的下表面,金属板42的上表面上设有下齿状凸起43,金属板42和下齿状凸起43为一体结构。
在上部闷孔5内,上部闷孔5的内壁上设有一个挡圈51,挡圈51的底面为平面,挡圈51的内圈面为弧形,挡圈51的外圈面与上部闷孔5的内壁固定连接,上部闷孔5内还设有绝缘立柱52,绝缘立柱52的外壁上设有一个环形的挡板53,挡板53的内圈固定在绝缘立柱52的外壁上,挡板53的外圈为弧形且与挡圈51的内圈面相配合,挡板53的最大外径大于挡圈51的最小内径。
绝缘立柱52的下方连接有金属圆柱54,金属圆柱54位于挡圈51的下方,金属圆柱54的下表面上设有与下齿状凸起43相配合的上齿状凸起55,上齿状凸起55与金属圆柱54为一体结构。
所述金属板42与本体1内相应电路连接,所述金属圆柱54与本体1内相应电路连接。
金属板42、金属圆柱54的外壁均和闷孔3内壁贴合。
绝缘立柱52的上方连接有圆柱形按钮6,按钮6的外壁与闷孔3内壁贴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中恒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扬州中恒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81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