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穿越地下洞室的层间错动带防渗治理结构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69160.1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65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杨松;田迎春;刘加进;孙金辉;蔡一坚;毛沁瑜;陈登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38 | 分类号: | E21D11/38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1 | 代理人: | 韩小燕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穿越 地下 错动 防渗 治理 结构 施工 方法 | ||
1.一种穿越地下洞室的层间错动带防渗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地下洞室(2)上游侧设置灌浆廊道(5)和截渗洞;
其中灌浆廊道(5)位置高于地下洞室(2),且灌浆廊道轴线与地下洞室轴线平行,灌浆廊道(5)下方设有若干排通过灌浆廊道向下钻孔灌浆形成的主防渗帷幕(6),主防渗帷幕沿灌浆廊道轴线布置,且主防渗帷幕向下穿过所述层间错动带(3);
所述截渗洞轴线平行于地下洞室(2)的轴线,该截渗洞位于层间错动带(3)上,截渗洞坡度与层间错动带相同且层间错动带出露于截渗洞的中部,截渗洞下方设置有若干排通过截渗洞向下钻孔灌浆形成的底板加强帷幕(9),底板加强帷幕沿截渗洞轴线布置,该底板加强帷幕向下超过所述地下洞室(2)底部高程;
所述截渗洞的靠近主防渗帷幕(6)侧设有若干排通过截渗洞向主防渗帷幕侧钻孔并灌浆形成的衔接帷幕,衔接帷幕沿截渗洞轴线布置,且该衔接帷幕穿过主防渗帷幕(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穿越地下洞室的层间错动带防渗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渗洞具有直墙圆拱形的截渗洞洞室(4),截渗洞洞室内浇筑有的一期钢筋混凝土衬砌(10),一期钢筋混凝土衬砌内形成与截渗洞洞室(4)同轴的、直墙圆拱形的二期施工隧洞(14),所述一期钢筋混凝土衬砌(10)浇筑段施工缝内安设有橡胶止水条(11);所述二期施工隧洞(14)内回填微膨胀混凝土(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穿越地下洞室的层间错动带防渗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渗洞洞室(14)的宽度为截渗洞洞室高度的0.85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穿越地下洞室的层间错动带防渗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渗洞中轴线到所述地下洞室(2)上游边墙的距离为1.2倍的地下洞室宽度,所述灌浆廊道(5)中轴线到地下洞室(2)上游边墙的距离为1倍的地下洞室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穿越地下洞室的层间错动带防渗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渗洞的长度较地下洞室长1倍的地下洞室(2)宽度,且在地下洞室两端均超出0.5倍地下洞室(2)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穿越地下洞室的层间错动带防渗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渗洞高度大于等于2倍的层间错动带(3)厚度且大于等于3.5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穿越地下洞室的层间错动带防渗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防渗帷幕(6)具有两排,孔间距2m,排距1.5m;主防渗帷幕下端超过所述层间错动带(3)5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穿越地下洞室的层间错动带防渗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加强帷幕(9)具有两排,孔间距2m,排距1.5m;底板加强帷幕下端超过地下洞室(2)底部高程10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穿越地下洞室的层间错动带防渗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帷幕分为上排衔接帷幕(7)和下排衔接帷幕(8),衔接帷幕孔间距2m,其中上排衔接帷幕倾角为上倾40°,下排衔接帷幕为倾角为上倾25°。
10.一种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治理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10.1、在待开挖地下洞室(2)上游侧的层间错动带(3)相应位置开挖截渗洞洞室(4);
10.2、在截渗洞洞室(4)内浇筑一期钢筋混凝土衬砌(10),形成二期施工隧洞(14),一期钢筋混凝土衬砌内安设橡胶止水条(11),所述一期钢筋混凝土衬砌(10)顶部预埋顶拱回填灌浆管和衔接帷幕灌浆管;
10.3、一期钢筋混凝土衬砌达到70%的设计强度后通过顶拱回填灌浆管进行顶拱回填灌浆;
10.4、检查拱顶回填灌浆质量;
10.5、在待开挖地下洞室(2)上游侧相应位置开挖灌浆廊道(5),并进行支护;
10.6、在灌浆廊道(5)内向下钻孔并灌浆形成主防渗帷幕(6);
10.7、在二期施工隧洞(14)内对应衔接帷幕灌浆管进行钻孔并灌浆形成衔接帷幕;
10.8、在二期施工隧洞(14)内向下钻孔并灌浆形成底板加强帷幕(9);
10.9、待一期钢筋混凝土衬砌(10)、衔接帷幕和底板加强帷幕(9)施工完成并检查合格后,在二期施工隧洞(14)内回填微膨胀混凝土(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916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话筒
- 下一篇:基于Aptx‑LL编码的蓝牙麦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