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钴氮共掺杂多孔碳微球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71650.5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942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马贵平;舒金贺;聂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M4/88 | 分类号: | H01M4/88;H01M4/9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常武中路18号***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钴氮共 掺杂 多孔 碳微球 材料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钴氮共掺杂多孔碳微球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本发明用于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电催化剂。该材料采用海藻酸钠、六水合硝酸钴、2‑甲基咪唑为原料,制备方法是将海藻酸钠溶液通过电喷的方法制成凝胶微球,以硝酸钴溶液作为接收液并浸渍微球12h,使钴离子与钠离子进行充分的离子交换,使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各洗涤两遍后冷冻干燥,之后将微球置于2‑甲基咪唑的甲醇溶液中室温反应12h后分别使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洗涤多次并冷冻干燥,经管式炉碳化处理后得到钴氮共掺杂多孔碳微球材料。本发明工艺简单,绿色环保,且制备的碳微球材料电催化性能良好,在杂原子掺杂碳基氧还原电催化剂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电催化领域,具体涉及钴氮共掺杂多孔碳微球材料的制备。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因其能源转换效率高、无污染、燃料来源广泛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燃料电池受限于自身成本的问题在目前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主要是因为其电催化剂仍然是以铂为主的贵金属催化剂,价格昂贵且循环稳定性及甲醇耐受性较差。因此开发价格低廉、高活性及耐久性的非铂类催化剂对于降低燃料电池成本,促进其在能源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电喷技术是一种通过在注射器针头加入高压使针头内液滴带上电荷,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接收器中喷雾,液滴由于自身电荷相互排斥而制备微球的方法。电喷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制备高分子微球的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微球制备方式,静电喷雾方法具有操作工艺简单,微球粒径易于控制,微球粒径分散性好等明显优势。
海藻酸,一种来自于褐藻中的天然聚合物,由1,4-交联的β-D-甘露糖醛酸(M区)以及α-L-古洛糖醛酸组成(G区)组成。这是一种著名的聚合物,二价金属离子如钴离子和镍离子等均可用于交联海藻酸并形成凝胶,这种凝胶结构被描述为“蛋-盒结构”。基于这种结构,海藻酸钠的应用领域大为扩展。
MOFs是一种新兴的多孔材料,由金属离子或离子簇通过有机配合基的连接装配而得到。这种材料高度周期有序的多孔性结构赋予其优异的表面积,最高可达7000m2/g,这是传统多孔性材料所不能达到的。此外,这种材料高度的热稳定性、小孔可调性以及多种活性位点使其获得了不同领域的广泛关注,包括气体储存、气体分离、化学传感器、催化剂、质子导体、电池以及药物输送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钴氮共掺杂碳基氧还原反应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本方法将电喷制备海藻酸盐微球与ZIF-67原位生长相结合,制备出海藻酸盐/ZIF-67复合材料,再经一定碳化工艺得到钴氮共掺杂碳微球材料。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1)配制一定浓度的海藻酸钠水溶液,并将其加入注射器中,以硝酸钴水溶液为接收液,使用静电纺丝机在合适条件下电喷得到凝胶微球。静置12h,使钴离子与钠离子进行充分的离子交换。分别使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洗涤微球两次。将上述微球放入冷冻干燥机中冷冻干燥得到海藻酸钴微球;
(2)将上述微球置于一定浓度的2-甲基咪唑的甲醇溶液中室温下搅拌12h,钴离子与2-甲基咪唑结合形成ZIF-67并原位生长于微球表面和内部。分别使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洗涤多次后冷冻干燥,得到海藻酸钴/ZIF-67气凝胶;
(3)将海藻酸钴/ZIF-67气凝胶在管式炉氮气氛中经一定碳化工艺热处理得到钴氮共掺杂多孔碳微球材料;
优选的是,海藻酸钠水溶液浓度为1-3wt%。浓度过低则溶液粘度太小而导致液滴直接滴落,无法电喷成微球。浓度过高则溶液粘度过大,溶液难以在针头尖端形成液滴,电喷效率降低,微球直径过大。2-甲基咪唑的甲醇溶液浓度为0.05-0.5mol/L,接收液中硝酸钴浓度为3-9wt%。
优选的是,电喷环境温度为10-50℃,高压电源输出电压为15-30KV,接收装置与喷丝口之间的距离为5-15cm,流速为0.5-5mL/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未经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16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