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身份验证的汽车车门安全防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74380.3 | 申请日: | 2014-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992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平;匡斯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25/24 | 分类号: | B60R25/24;B60R2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熊娴;冯子玲 |
地址: | 411201***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馈模块 射频阅读器 电子标签 车门锁 微处理器 身份验证 车门 安全防护装置 报警模块 车轮转速 控制模块 汽车车门 门边 驱动报警模块 身份识别信息 直流稳压电源 非法打开 汽车遥控 声光报警 事件发生 信号拦截 车内 窃取 财物 开门 检测 通讯 汽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身份验证的汽车车门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微处理器、车门锁反馈模块、门边反馈模块、车轮转速反馈模块、车门锁控制模块、射频阅读器、电子标签、直流稳压电源和报警模块;微处理器分别与车门锁反馈模块、门边反馈模块、车轮转速反馈模块、车门锁控制模块、射频阅读器和报警模块相连;射频阅读器用于与电子标签实现通讯。本发明的好处是:采用射频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作为汽车开门的身份验证方式,当车门被打开,而射频阅读器没有检测到电子标签的身份识别信息,则认为车门是被非正常打开,微处理器将驱动报警模块发出声光报警,从而可避免不法分子利用汽车遥控信号拦截器等手段非法打开车门窃取车内财物的事件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防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身份验证的汽车车门安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遥控类汽车防盗锁已经非常普及,其可通过无线通讯的方式远距离控制汽车进行上锁、解锁等操作,非常方便,然而这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不法份子利用一种称为电控系统检测仪(俗称解码器)的仪器并对其进行“改造”就变成一种所谓的汽车遥控信号拦截器,利用这种仪器可在车主使用车钥匙遥控器对车进行上锁操作时,接收到车主使用遥控器上锁时发射的信号并自动存储,然后再利用该信号便可对该汽车进行解锁操作,将汽车车门打开盗取车内财物甚至汽车,从而使车主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中国专利文献名称为:一种用于汽车防盗的装置,申请号为:201110154854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射频识别、GPS模块、GSM模块的汽车防盗装置,但是它只是简单地对身份信息进行识别对比后解除防盗状态,并没有对汽车的实际具体状态例如:门锁状态、车轮转速等进行实时的检测,因此依然可能造成汽车启动状态的错误控制甚至是被盗。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带身份验证的汽车车门安全防护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身份验证的汽车车门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微处理器1、车门锁反馈模块2、门边反馈模块3、车轮转速反馈模块4、车门锁控制模块5、射频阅读器6、电子标签7、直流稳压电源8和报警模块9;微处理器1分别与车门锁反馈模块2、门边反馈模块3、车轮转速反馈模块4、车门锁控制模块5、射频阅读器6和报警模块9相连;射频阅读器6用于与电子标签7实现通讯。
优选的,电子标签7采用无源电子标签;电子标签7置于车门钥匙遥控器内。
优选的,微控制器1优选为意法半导体的STM32F103ZET6,为32位单片机。
优选的,带身份验证的汽车车门安全防护装置还包括:晶振电路10、系统时钟晶振电路11、启动电路12、后备区供电电路13、复位电路14。
进一步优选的,晶振电路10优选为RTC晶振电路。
优选的,带身份验证的汽车车门安全防护装置采用5个射频阅读器,四个车门和后备箱门各装1个,其中第一射频阅读器1采用SPI时序驱动,第二至第五射频阅读器2、3、4、5采用IIC时序驱动。
进一步优选的,对于射频阅读器,天线接收电子标签发送的信号,通过主控芯片RC522处理后,由Header8接口传送给微处理器。
优选的,车轮转速反馈模块是利用光耦元件将霍尔元件输出的连续电平信号转化为脉冲信号供单片机采样。
进一步优选的,车轮转速反馈模块主要包括霍尔传感器41、信号放大器42、光耦元件43以及上拉电阻44;霍尔元件41用来测量汽车车轮的转速,霍尔元件41测得的信号经过信号放大器42放大后输出给光耦元件43;光耦元件43的一端通过上拉电阻44连接到电源,光耦元件43的另一端接地,光耦元件43接上拉电阻44的一端为输出。
更进一步优选的,光耦元件43优选为型号为TLP521的光耦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科技大学,未经湖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43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