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升机尾部保护涵道尾桨的破坏吸能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74669.5 | 申请日: | 2017-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0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红;朱洪艳;郝刚勇;刘明亮;李生伟;蔡传军;刘永胜;孙秀文;李野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D45/06 | 分类号: | B64D4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仉宇 |
地址: | 15006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能结构 侧壁 尾橇 层压板 底壁 翻边 涵道 直升机 直升机尾部 安装结构 安装维护 变形吸收 涵道尾桨 碰撞吸能 下部结构 撞击能量 加强件 尾翼 尾段 支架 生产成本 着陆 零部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能结构,特别用于直升机尾橇和尾段共同变形吸收尾橇着陆撞击能量,该吸能结构用于直升机尾翼涵道的碰撞吸能,该吸能结构具有侧壁和底壁;所述的侧壁和底壁均为层压板;层压板至少3层;侧壁的端部具有翻边,所述的翻边用于与涵道下部结构固定连接。解决了现有安装结构包含尾橇接头、支架和加强件等零部件,结构复杂,重量大,安装维护困难,生产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升机尾部保护涵道尾桨的破坏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涵道尾桨保护装置是在涵道下部安装尾橇,为了防止在直升机着陆时涵道尾桨撞击地面,尾橇通过与尾段连接共同变形吸收着陆撞击能量,尾橇设计成刚性体,通过螺栓连接到涵道下部安装结构上。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根据CCAR-29-R1第§411条适航要求,直升机正常着陆时,如果尾旋翼有可能接触地面,则要求对尾旋翼提供专门保护,以防止它触及着陆表面。在正常着陆中尾旋翼必须不可能接触地面;如果需要保护装置,则此保护装置及其支撑结构必须能承受适当的设计载荷。
现有的涵道尾桨保护装置主要是涵道下方安装的尾撬。当涵道尾桨撞击地面后,为了保证涵道尾桨和尾撬能够共同变形吸收撞击能量,需要在涵道内部设置尾橇安装接头、支架和加强件等结构,结构复杂,重量大,安装维护困难。所以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简单、重量轻、快速安装和维护的吸能结构,采用破坏吸能的方式,达到保护涵道尾桨的目的。
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在涵道尾桨结构下部安装吸能结构,依靠该结构的破坏达到吸能的作用,主要特征如下:该吸能结构用于直升机尾翼涵道的碰撞吸能,该吸能结构具有侧壁和底壁;所述的侧壁和底壁均为层压板;层压板至少3层;侧壁的端部具有翻边,所述的翻边用于与涵道下部结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层压板由玻璃纤维和/或环氧复合材料预浸料铺层加热得到。
进一步的,在翻边上还具有2-4层的加强铺层,与涵道下蒙皮刚度相匹配,从而实现在尾部下沉着陆姿态时吸能结构依靠破坏吸收全部撞击能量时,涵道尾桨结构无破坏。
该吸能结构位于涵道尾桨结构底部,通过可拆卸螺栓连接到下蒙皮螺母上,满足B类互换要求。涵道下蒙皮位于涵道底部,采用复合材料夹层结构,为吸能结构提供安装位置,如图1所示。
直升机在尾部下沉着陆姿态中,吸能结构会先于起落架接触地面,碰撞首先引发外形触发点破坏,进而形成稳定的渐进压溃模式吸收冲击能量,该结构能够依靠破坏吸收最不利重心位置时的动能。该吸能结构最大外形尺寸为1445×630×245,底部触发点处切面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两端翘起成一定弧形曲面,触发位置和外形尺寸如图2所示;
技术效果
此结构设计满足CCAR-29-R1第§411条适航要求。与常规尾橇结构相比,结构简单,零件少,重量轻,拆卸、维修方便,降低了生产、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吸能结构安装示意图;
图2吸能结构外形示意图;
图3吸能结构另一外形示意图;
图4吸能结构的俯视图;
图5为图3的A-A截面示意图;
其中:1.直升机尾翼涵道、2.涵道下部结构(涵道下蒙皮)、3.吸能结构、4.侧壁、5.底壁。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46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飞机燃油冷却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多旋翼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