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容、埋电容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75274.7 | 申请日: | 2017-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1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强;张晓峰;宋红林;白四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光谷创元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1/16 | 分类号: | H05K1/16;H05K3/4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肖日松,张昱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容 电路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容、埋电容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趋向轻薄、高频和多功能方向发展,电路集成度越来越高,相应的集成电路接脚和线路布局越来越多,导致噪音随之增大。为了消除噪音或做电性补偿,可在半导体封装结构中增加无源器件以消除噪音和稳定电路。例如,电容具有储存电荷的作用,可将高频噪音以能量暂存方式予以吸收,从而降低系统电源波动,保证信号传输的完整性。
增加电容方式之一是用SMT表面贴装技术将无源器件整合在基板上,但容易产生阻抗、信号串扰,且占据大量表面贴装面积,不符合电子产品日益严格的轻薄短小要求。
另外一种是将电容埋入封装基板或PCB电路板中,这种称为埋电容(埋入式电容器)。埋入电容的基板或电路板制造主要包括三项关键技术:电容埋入技术、内部互连技术和所用的埋电容技术。埋电容的两侧是金属层,中间是“高介电常数(Dk)、低介质损耗”的介质层,通常10μm-25μm厚,大大提升电容量,能帮助电源供电系统去耦和滤波,降低系统功率分布的阻抗和高频电路的共振效应。主要应用在高速数据传输/通讯设备、服务器、计算机、测试测量、医疗、打印机、显示器、军事领域以及手持式电子产品行业。
对于相同的电压、频率和电容量,电容的发热性决定于介电损耗,要求埋电容具有较低的介电损耗。不论是电路板SMT表面贴装的电容,还是在电路板的内芯设置的埋入电容,都追求更高、更稳定的电容量。要使电容量增大,可改变三个因素:1)使电容电极表面积增大;2)使介电层厚度减小;3)使介电层介电常数Dk增大。增大电容电极表面积,不符合电路板轻薄短小发展趋势;因此,减薄介电层厚度(≤25μm)、提高介电常数Dk、低介电损耗是今后埋电容的发展方向。
对于减薄介电层厚度,有报道绝缘层不使用玻纤材料,采用树脂涂覆在铜箔上的方式,既提高可靠性、也能够降低绝缘介质厚度至25μm。有报道使用“溅射、CVD、阳极氧化”等方法,将1μm以下的绝缘高Dk介质(SiO2或陶瓷颗粒等)附着在厚铜箔上,薄绝缘介质的厚度减少至极限1μm以下,可明显增加埋容材料的电容量,但由于介电层太薄、容易脆和折损,可加工性和可靠性较差,在埋电容应用领域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在保证材料较低的介电损耗和可加工性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绝缘介电常数Dk,这对埋电容是件很困难的事。
埋电容的制造工艺通常分为三种:
1)丝网印刷:将绝缘油墨或高Dk材料印刷于铜箔上,固化后再在其上丝网印刷导电油墨等形成另一层铜电极,制成电容。丝网印刷工艺简单、低成本,但所制出的埋入电容值分散性较大,电容值精度控制较差。
2)1μm以下薄膜介质法:有报道使用溅射、CVD、阳极氧化等方法,将1μm以下的绝缘高Dk介质(一般为无机陶瓷材料)附着在厚铜箔或半导体硅片上,接近800ºC高温煅烧而成,薄绝缘介质的厚度减至极致,再制作另一金属电极;该工艺因薄介电质,可明显增加电容量,但由于介电层太薄、可加工性和可靠性较差(介电薄层高温煅烧容易产生细微龟裂或气泡,电容器容易泄漏电流、绝缘耐电压性能下降),在埋电容领域应用受到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光谷创元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光谷创元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52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