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配网成套开关设备二次接线快速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76001.4 | 申请日: | 2017-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425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徐志;丁红志;丁立科;马磊;刘彬;宋方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夏力成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0 | 分类号: | H02G1/00;H02B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0 | 代理人: | 张芳 |
地址: | 750011 宁夏回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套 开关设备 二次 接线 快速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涉及配网成套开关设备数字化工厂生产过程,尤其是配网成套开关设备二次接线快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按照产品应用场景要求和工艺规范,通过PC端专业软件,建立虚拟的成套开关设备柜体模型和虚拟的元器件定位模型,指定虚拟的元器件模型之间的线束路径,结合接线图生成线束加工代码和端子接线代码;2)将步骤1)中生成的线束加工代码,通过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软件CAPP的工艺路线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下达给线束自动加工设备。本发明可以有效提升成套开关设备二次接线的工作效率、工艺质量,使作业过程无纸化、数字化、透明化,进而降低对操作人员技能水平的依赖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涉及配网成套开关设备数字化工厂生产过程,尤其是配网成套开关设备二次接线快速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二次接线是配网成套开关设备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且作业效率最低的工序之一,是目前制约成套开关设备生产效率的“瓶颈”环节。成套开关设备中二次接线的目的,是建立低电压的二次控制物理电路,满足开关设备内保护仪表装置、主令开关等测控器件,和真空断路器等执行器件,以及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带电显示器等测量器件之间的电信号能稳定、准确的传递与交互,达到低电压控制高电压或小容量控制大容量的电气控制目的。
根据成套开关设备控制的对象和应用场合不同,每一台开关设备配置的元器件也不相同,这就使得二次接线复杂多变、非标作业。目前,如图4所示,配网成套开关设备生产企业针对二次接线采用的施工方法主要是:技术人员按照不同的控制对象和应用场景通过二维CAD绘制电气接线图和原理图,进而下发图纸指导车间作业人员依次进行选线、下线、套线号、压线鼻,最后将套上线号压接线鼻的聚录乙烯绝缘铜线绑扎成二次线束,然后作业人员按照接线图示意或要求,采用手动或电动螺丝刀,重复地一边识图一边做连接和紧固的动作,对于紧固力矩工艺的判定无法量化考核,全部依赖于接线人员的操作技能、经验和现场作业管理,导致现场作业管理和项目组织实施中二次接线的质量问题特别多。由此可见,这种传统二次接线做法存在问题:一是,业务流程复杂,人工作业效率低下且周期长;二是,对会识图的专业技术人员依赖程度较高,企业需要储备足够的二次接线熟练工;三是,接线工艺、质量不可控、过程数据不透明,缺乏定量考核等诸多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网成套开关设备二次接线快速施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成套开关设备二次接线的工作效率、工艺质量,使作业过程无纸化、数字化、透明化,进而降低对操作人员技能水平的依赖程度。
一种配网成套开关设备二次接线快速施工方法,其特别之处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产品应用场景要求和工艺规范,通过PC端专业软件,建立虚拟的成套开关设备柜体模型和虚拟的元器件定位模型,指定虚拟的元器件模型之间的线束路径,结合接线图生成线束加工代码和端子接线代码;
2)将步骤1)中生成的线束加工代码,通过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软件CAPP的工艺路线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下达给线束自动加工设备,在设备端自动完成选线、下线、套线号、剥线皮、压接线鼻子的工艺,生成各种规格的单根成品线;
进一步地,将步骤1)中生成的端子接线代码通过软件转化为与端子号有对应关系的端子接线语音格式封装文件,然后通过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的车间网络连同接线图,一并下达到带有辅助定位、捆绑线束功能和语音引导端子接线功能的智能化接线工装中;
3)利用上述智能化接线工装的辅助定位和捆绑功能,将步骤2)生成的成品线放入智能化接线工装工艺托线槽的线束架中与成套开关设备仪表门建立临时布局关系,进而通过预设固定间距的扎线带工艺槽导向作用对多根成品线进行捆绑,形成二次线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夏力成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夏力成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60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