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紧凑型侧整形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77098.0 | 申请日: | 2017-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26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何鹏申;徐肖;王肖英;李伟浩;赖荣胜;高双明;刘莉;王双枝;李昂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37/12;B21D53/8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滑车主体 斜楔滑块 插刀 斜楔 侧整形 驱动座 凸模镶块 往复滑动 滑车 导滑 配合 模具开发周期 占用空间 上模座 下模座 刀块 模座 铸件 组立 紧凑 调试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紧凑型侧整形机构,包括:滑车模块,所述滑车模块包括滑车主体和固定于滑车主体上的凸模镶块,所述滑车主体以可往复滑动的方式安装在下模座内;插刀模块,所述插刀模块包括插刀主体,所述插刀主体的一端与所述滑车主体导滑配合;斜楔模块,所述斜楔滑块以可往复滑动的方式安装在上模座内,所述斜楔下驱动座固定于所述下模座内,所述斜楔滑块的一端与所述斜楔下驱动座形成导滑配合,所述斜楔滑块的另一端固定有与所述凸模镶块配合的侧整形刀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采用斜楔滑块以及斜楔下驱动座的结构,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安全及稳定性好,而且降低了铸件组立及调试劳动强度,缩短了模具开发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紧凑型侧整形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冲压件主要通过冷冲压实现,其成形工艺过程主要包括拉延、修边冲孔、整形、侧修边、侧冲孔、侧整形等,对尺寸较大的冲压零件,其侧修边、侧冲孔、侧整形主要通过大型的自制斜楔机构+滑车机构来实现。
汽车覆盖件为了满足强度、功能、造型等各方面的需求,通常制件的形状都非常复杂。在复杂的形状上所开的孔位以及形位往往又是保证汽车各关键部位顺利安装的前提条件,而在复杂的型面成形成为汽车冲压件制作工艺的一个关键技术。而侧整形机构在冲压模具上用于解决复杂冲压件的复杂型面成形,在生产制造时,通过侧整形机构实现不同角度的冲压工作,以满足不同孔位、面差的要求。
现有的侧整形机构包括滑车机构、斜楔机构和插刀机构等,在整形过程中,冲压工作前,通过机械手或人工将制件放置在凸模上,上模下行,带动插刀机构一起下行,驱动滑车机构向下模座上的滑块本体运动,当滑车机构到达整形位置,上模继续下行,压料芯开始压料,接着侧整形刀块开始对制件进行整形;侧整形结束后,上模回退带动插刀机构回退,同时滑车机构和斜楔机构回退,上模回退完成,取出制件,完成一次侧整形工序内容。
因斜楔机构变垂直运动为水平运动或倾斜运动的工作机构,冲压过程先考虑斜楔滑块防扭及运动稳定性,使其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侧向力大,模具稳定性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紧凑型侧整形机构,以解决斜楔滑块的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侧向力大、模具稳定性差等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紧凑型侧整形机构,包括:
滑车模块,所述滑车模块包括滑车主体和固定于滑车主体上的凸模镶块,所述滑车主体以可往复滑动的方式安装在下模座内;
插刀模块,所述插刀模块固定于上模座上,所述插刀模块包括插刀主体,所述插刀主体的一端与所述滑车主体导滑配合;
斜楔模块,所述斜楔模块包括斜楔滑块以及斜楔下驱动座,所述斜楔滑块以可往复滑动的方式安装在上模座内,所述斜楔下驱动座固定于所述下模座内,所述斜楔滑块的一端与所述斜楔下驱动座形成导滑配合,所述斜楔滑块的另一端固定有与所述凸模镶块配合的侧整形刀块。
如上所述的紧凑型侧整形机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斜楔下驱动座朝向所述斜楔滑块的一端固定有T型导滑块,所述T型导滑块的两侧设有相互平行的导滑板,所述斜楔滑块朝向所述斜楔下驱动座的一端固定有内扣滑块,所述内扣滑块内延伸有与所述T型导滑块配合的T型槽。
如上所述的紧凑型侧整形机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斜楔滑块的两侧固定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滑动配合于所述上模座内。
如上所述的紧凑型侧整形机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上模座于所述斜楔滑块的行程末端固定有限位挡块,所述斜楔滑块和所述限位挡块之间设有为所述斜楔滑块提供回程压力的第一复位机构。
如上所述的紧凑型侧整形机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滑车主体上固定有下楔形导板,所述插刀主体与所述下楔形导板相对的一端固定有上楔形导板,所述上楔形导板和所述下楔形导板的楔形面导滑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70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硬质果壳开口的切口箱
- 下一篇:吸气式烟尘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