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屈服强度800MPa超高强带钢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81042.2 | 申请日: | 2017-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04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杨丽芳;孙力;安会龙;熊自柳;杨士弘;刘义;张鹏;梁媛媛;刘天武;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4 | 分类号: | C22C38/04;C22C38/12;C22C38/14;C22C38/02;C21D8/02;C21D1/2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曹淑敏 |
地址: | 05002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退火 屈服 超高强带钢 冷轧 制备 热轧 微合金化元素 断后延伸率 晶粒 析出 成分设计 加工性能 性能控制 淬透性 析出物 带钢 钢带 酸洗 生产成本 平整 配合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屈服强度800MPa超高强带钢及其制备方法,化学成分组成及质量百分含量为:C:0.05~0.10%,Mn:1.1~1.5%,Nb:0.025~0.065%,Ti:0.06~0.15%,Si:0.30~0.45%,S≤0.015%,P≤0.02%,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生产方法包括热轧、酸洗和冷轧、退火、平整工序。本发明成分设计采用低C、Mn,不加Cr、Mo等淬透性元素,只加入少量的微合金化元素Nb、Ti,配合特殊的热轧、冷轧、退火等工艺,通过控制钢带晶粒尺寸、析出物及析出时间实现对性能控制,带钢屈服强度≥800MPa,断后延伸率≥15%,有较好的加工性能,生产成本优势巨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屈服强度800MPa超高强带钢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屈服强度800MPa超高强带钢广泛用于汽车行业和建筑行业,目前国内外生产同等强度带钢均是采用高碳及大量增加钢中Mn、Cr、Si、AL等合金元素含量,以及添加较高的Nb、V、Ti、Mo等微合金元素来提高带钢强度的策略,这样会极大地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另外由于钢中Mn含量超过1.60%时会导致热轧后带钢偏析大,严重影响带钢性能的均匀性,容易形成后续加工开裂;再者钢中添加Cr等淬透性很强的元素,会影响带钢的性能均匀性和稳定性,还严重影响下游工序生产,大大增加了各工序的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生产实现难度很大,综合成材率及合格率都很低;传统工艺方法生产的屈服强度为800MPa冷轧带钢主要采取保留带钢在冷轧过程中大量冷硬组织来达到提高强度的目的,采用这种工艺生产的带钢虽然强度高,但是导致断后延伸率低,一般断后延伸率A为2-5%,带钢的可加工性能极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屈服强度800MPa超高强带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屈服强度800MPa超高强带钢的制备方法。一种在连续退火线上生产屈服强度800MPa超高强冷轧退火带钢的生产技术,带钢不仅屈服强度高达800MPa,而且有较高的断后延伸率,带钢的可加工性较好;另外与现有同等级别的带钢相比,冶炼及各工序生产加工成本大大低,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屈服强度800MPa超高强带钢,所述带钢化学成分组成及质量百分含量为:C:0.05~0.10%,Mn:1.10~1.50%,Nb:0.025~0.065%,Ti:0.06~0.15%,Si:0.30~0.45%,S≤0.015%,P≤0.020%,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本发明所述带钢厚度规格为0.6~3.0mm。
本发明所述带钢为冷轧退火带钢,带钢屈服强度≥800MPa,抗拉强度≥840MPa,断后延伸率A≥1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屈服强度800MPa超高强带钢的生产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热轧、酸洗和冷轧、退火、平整工序;所述退火工序,采用在线连续退火。
本发明所述热轧工序,加热温度为1040~1160℃,热轧终轧温度为830~880℃,卷取温度为550~610℃。
本发明所述酸洗和冷轧工序,冷轧压下率55-75%。
本发明所述退火工序,采用在线连续退火,保温段温度为680~750℃。
本发明所述退火工序,采用在线连续退火,过时效温度为360~430℃。
本发明所述退火工序,采用在线连续退火,带钢运行速度120~170m/min。
本发明所述平整工序,带钢平整延伸率为0.3-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10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