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评价测井钢丝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的模拟试验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83006.X | 申请日: | 2017-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879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龙岩;王远;袁军涛;潘志勇;丁晗;林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G01N17/00 |
代理公司: | 61200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姚咏华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试样夹持系统 抗应力腐蚀 腐蚀容器 腐蚀系统 加载系统 开裂性能 上下夹具 上下密封 拉杆 钢丝 压力表 电子万能试验机 计算机处理系统 高温高压环境 模拟试验装置 进气调节阀 测井钢丝 调节试验 腐蚀环境 加载试验 进出气管 试验载荷 微机控制 装置安装 模拟井 万向轴 控温 控压 支架 真实性 简易 穿过 施加 配置 研究 | ||
1.评价测井钢丝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的模拟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加载系统、腐蚀系统、试样夹持系统和计算机处理系统;
所述固定加载系统包括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1),和设在其内腔的用于加载于待测钢丝的腐蚀容器(11)的活动横梁(4),活动横梁(4)连接下万向轴(6)至其上方的下拉杆(8),还包括连接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1)内腔顶壁上的上万向轴(5)至其下方的上拉杆(7),以及连接腐蚀容器(11)的调节支架(2);
所述腐蚀系统包括被拉杆固定的腐蚀容器(11),连接在腐蚀容器(11)上的进气管(12)和出气管(14);
所述试样夹持系统,包括设在上拉杆(7)和下拉杆(8)上、并作用于腐蚀容器(11)的上夹具(9)和下夹具(10);
将贯穿有待测钢丝的上下夹具穿过腐蚀容器(11)通孔和上下密封器,连接在上拉杆(7)和下拉杆(8)上;在腐蚀容器(11)内导入腐蚀试剂,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设置温度调节系统的试验条件,并控制活动横梁(4)上下移动对待测钢丝进行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试验;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取适合长度的待测钢丝穿过上夹具(9)和下夹具(10)底部通孔,利用缠绕机在钢丝两端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缠绕,并使样品夹持段和测试段对中同轴;
步骤2,将锡基合金加热至400℃使其熔化,分别浇注至上夹具(9)和下夹具(10)内,熔液液面完全没过缠绕端,并在室温下凝固;
步骤3,上下夹具内垫入密封垫片,螺纹处均匀涂抹密封螺纹脂,将待测钢丝的上下夹具穿过腐蚀容器通孔和上下密封器,连接在上下拉杆上;
步骤4,通过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待测钢丝施加一定的预应力,使得上下拉杆、上下夹具、待测钢丝同轴并垂直于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上横梁,固定下密封器;
步骤5,配置模拟腐蚀环境将腐蚀试剂导入腐蚀容器内,密封腐蚀容器,固定上密封器;
步骤6,通过温度调节系统设置试验温度、保温时间、升温速率参数;
步骤7,通过进气管向试剂中通入高纯N2气体至少1h后,关闭出气管,导入腐蚀介质气体到所需压力,再补入高纯N2气体至试验压力;
步骤8,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设定试验载荷,开始加载试验;
步骤9,清理腐蚀产物,利用显微镜对钢丝或断口进行观察,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处理试验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价测井钢丝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的模拟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加载试验包括变载荷拉伸试验,设定小于待测样品最小名义屈服强度拉应力的拉力上限值和下限值,以一定的应变速率使待测样品在两限值之间反复的加载卸载,试验时间720小时或样品断裂停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价测井钢丝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的模拟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加载试验包括拉伸至断裂试验,对待测样品以一定的应变速率进行拉伸试验,样品断裂停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价测井钢丝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的模拟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调节支架(2)固定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1)内壁立柱上,通过调节支架(2)安装拆卸腐蚀容器(11),以及调节腐蚀容器(11)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价测井钢丝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的模拟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万向轴(5)上端通过活动销钉固定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1)上横梁(3)处,下端与上拉杆(7)螺纹连接;下万向轴(6)下端通过活动销钉固定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1)活动横梁(4)处,上端与下拉杆(8)螺纹连接,上万向轴(5)和下万向轴(6)均可沿360°旋转,并沿轴向位移一定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300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