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季铵化纤维素珠粒、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83349.6 | 申请日: | 201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28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罗晓刚;袁俊;刘英格;刘超;朱星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3/12 | 分类号: | C08J3/12;C08L1/02;C08K5/19 |
代理公司: | 宁波甬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8 | 代理人: | 沈春红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化纤 维素珠粒 制备 方法 用途 | ||
一种季铵化纤维素珠粒、制备方法和用途,该珠粒的直径为0.5~6mm,含水率为90~99%,骨架密度为1.1~1.8g/cm3,孔度为90~99%。本发明通过均相改性方法制备季铵化纤维素珠粒,利用季铵基团的功能特点大大拓展了纤维素珠粒的应用领域,比如利用其正电性可以吸附带负电的物质,利用其亲和性用于蛋白质固定等。本发明制得的季铵化纤维素珠粒对带负电的染料、抗生素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可作为化工新材料应用于如生物载体,色谱分离,吸附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季铵化纤维素珠粒、制备方法和用途,属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纤维素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棉花的纤维素含量大于90%,为天然的最纯纤维素来源。纤维素及其衍生化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生物和医学等诸多领域。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纤维素资源对开发新能源、发展新型材料和改善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纤维素珠粒作为惰性材料高分子珠粒,具有成本低廉、质地坚硬、球形结构良好、生物相容性高、可修饰性强、可再生降解以及独特的尺寸形态和可控精细结构等优点,在交叉学科和高端领域将有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和应用。罗晓刚等(Journal of HazardousMaterials,2009,171,340-347)通过挤压滴落固化法成功地制备了毫米级的纤维素珠粒;此外,申请号CN201410667306.2的申请文件也公开了一种纤维素珠粒的制备方法,具体方案为将碱/尿素水溶液或碱/硫脲水溶液预冷至-12~-5℃,然后加入纤维素,搅拌溶解,脱泡、除杂制得纤维素溶液;将制得的纤维素溶液吸入到注射器中,采用注射挤压滴落法在固化液中进行固化,最后用蒸馏水反复洗涤得到纤维素珠粒;这些方案均制备的是纤维素珠粒这种物质,但是还没有对纤维素珠粒进行改性的报道。
但是如果能够对纤维素珠粒进行改性,既可提高纤维素珠粒的稳定性,如耐氧化性,抗酸碱性,抗生物降解性;也可以改善珠粒的表面活性,如活性基团,孔结构,以期满足现代新型材料的要求。纤维素珠粒的改性技术大致分为共混改性和化学改性;共混改性是将纤维素和其它一种或多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掺混,最终形成纤维素与其它物质的复合珠粒,如加入磁性离子可以赋予其磁靶向性并增强机械性能,加入其他多糖类高分子,提高其功能性,拓展其应用领域;化学改性是通过改变珠粒表面结构或化学成分来改善珠粒的性能,纤维素结构单元上的羟基能够参与醚化,酯化,氧化,接枝共聚等。纤维素珠粒表面通过修饰一些新基团或高分子链,能提高其界面性能,应用于生物载体,色谱分离,吸附等领域;而如何提供一种能用于生物载体,色谱分离,吸附等领域的改性纤维素珠粒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提供一种界面性能得到提高,并被赋予了功能性,可以运用于生物载体,色谱分离,吸附等领域的季铵化纤维素珠粒、制备方法和用途。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季铵化纤维素珠粒,其特征在于:该珠粒的直径为0.5~6mm,含水率为90~99%,骨架密度为1.1~1.8g/cm3,孔度为90~99%。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季铵化纤维素珠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过程包括:将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化学式是C6H14ClNO)加入到纤维素溶液中,搅拌均匀,在一定温度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通过注射挤压滴落法在固化液中进行固化成球,获得的球经过蒸馏水洗涤除去杂质,即得到季铵化纤维素珠粒。
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结构式为
按上述方案,优选的,所述纤维素溶液为碱/尿素水溶液或碱/硫脲水溶液在-12.5~-5℃条件下溶解纤维素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33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