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风扇及其扇框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85556.5 | 申请日: | 201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812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杜岱颖;林仪汶;吴志辉;谢明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66 | 分类号: | F04D29/66;F04D29/52;G06F1/20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李昕巍;章侃铱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扇 及其 结构 | ||
一种风扇及其扇框结构,风扇包括一叶轮、一驱动装置以及一种扇框结构。驱动装置用以驱动叶轮转动,扇框结构用以容置驱动装置。扇框结构包括一扇框本体、一第一框架、一第二框架、一底座以及多个支撑件。扇框本体具有多个第一结合部及多个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结合部分别环设于扇框本体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第一框架套设于扇框本体并与所述第一结合部对应设置,第二框架套设于扇框本体并与所述第二结合部对应设置。底座设置于扇框本体内并邻近第二框架。多个支撑件环设于底座周缘。其中,扇框本体的材质与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的材质不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扇及其扇框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扇框由相异材质组成的风扇及其扇框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电子装置及电器产品于散热时,经常使用风扇直接或间接地将热量带走,且为了追求更好的散热效率,会使用高转速的风扇,然而震动频率也会随之提高。风扇高速运转时产生的震动会传递至风扇周边设备,除了产生噪音之外,也容易造成周边设备的损坏,减少电子装置及电器产品的使用寿命。
传统利用扇框结构的减震方式,多为通过缓冲结构设置于风扇及底架之间,借此达到减震效果。但如图1所示,传统风扇F0的扇框结构7是由单一塑胶材质所制成,且因扇框结构7的扇框本体71、第一框架72以及第二框架73整体为单一材质且共振带一致。因此当风扇F0的叶轮8高速转动时,会造成扇框结构7的振源响应会被集中放大,进而降低缓冲结构的减震效果。因此,如何利用扇框结构的设计来避开风扇应用时的共振带并减弱振源响应,为本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扇框由相异材质组成的风扇及其扇框结构,借以分散扇框整体结构的共振带并减弱其振源响应,优化风扇的震动表现,进而达到风扇有效减震的效果。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扇框结构包括一扇框本体、一第一框架、一第二框架、一底座以及多个支撑件。扇框本体具有多个第一结合部及多个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环设于扇框本体的上端部,所述第二结合部环设于扇框本体的下端部。第一框架套设于扇框本体的上端部并与所述第一结合部对应设置,且部分的第一框架嵌设于所述第一结合部。第二框架套设于扇框本体的下端部并与所述第二结合部对应设置。底座设置于扇框本体内并邻近第二框架。多个支撑件环设于底座周缘,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底座及扇框本体的内壁。其中,扇框本体的材质与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的材质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扇框本体的材质为金属或合金,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底座及所述支撑件的材质为塑胶、橡胶或其任意组合。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框架、底座及所述支撑件整合为单一构件,此单一构件嵌设于所述第二结合部并固定于扇框本体。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为静叶或肋条。
在一实施例中,扇框本体还具有多个第三结合部,所述第三结合部环设于扇框本体的下端部并邻近于末端处,且所述第二结合部位于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第三结合部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底座与所述支撑件整合为单一构件,此单一构件嵌设于所述第二结合部并固定于扇框本体的内壁,该第二框架嵌设于所述第三结合部并固定于该扇框本体。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结合部、第二结合部及第三结合部分别为开口结构、凹槽结构或凸起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开口结构的形状呈圆孔状、翼形截面状、矩形状、弧形状、曲形状或不规则形状。
在一实施例中,底座的上端面设有一开口,开口与一金属轴衬接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55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