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多环芳烃共污染水体中1-萘磺酸钠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88507.7 | 申请日: | 2017-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017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徐怀洲;张圣虎;张芹;韩志华;宋宁慧;石利利;周绍达;满恩箐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B01J20/22;B01J20/34;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潘卫锋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芳烃 污染 水体 萘磺酸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去除多环芳烃共污染水体中1‑萘磺酸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多环芳烃共污染污水调节pH为6.2~7.8;S2:向污水中投加吸附剂PDADMA‑改性复合粘土;S3:振荡处理,然后避光静置10h后达到吸附平衡;S4:收集吸附饱和后的PDADMA‑改复合性粘土,吸附饱和后的PDADMA‑改性复合粘土解吸污染物,返回循环利用。本发明利用锂蒙皂石源土与高岭石源土按一定比例混合组成的粘土,进行改性,得到的PDADMA‑改性复合粘土对1‑萘磺酸钠具有较强的吸附亲和力和更快的吸附动力学,尤其是在多环芳烃共污染水体中,本发明的PDADMA‑改性复合粘土对1‑萘磺酸钠的吸附不受其它成分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吸附竞争效应,吸附选择性好,吸附效果也非常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污染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去除多环芳烃共污染水体中1-萘磺酸钠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赖以生存的河流及水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水体出现季节性或终年发黑发臭,水质的污染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限制了城市自身的发展,破坏了城市的美好形象。
多环芳烃是一类苯环稠合化学物质,主要来源于化学工业、火力电力工业、石油工业、交通运输、垃圾和秸秆焚烧以及污灌和污泥农用等,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天然环境中的可溶性腐殖质是由很多具有芳香环结构的大分子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它们的分子中常含有多种可解离的官能团(比如,羧基和羟基等),从结构上也可以定义为芳香离子型有机化合物。饮用水中存在可溶性腐殖质时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包括水体颜色、味道以及气味等多种问题,甚至易在饮用水消毒过程中形成致癌的副产物(Volk et al.,2005)。
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具有较强疏水性,且难以被生物降解,但在表面活性剂或少量溶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溶解在于水中,随地表径流或污水排放进入环境水体。这些有机污染物一旦通过水体进入自然环境中,容易附着在河流底泥和土壤中,并在生物体内富集,其浓度会通过生物链不断积累和放大,最终对生物体造成严重危害。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大部分河流都受到了多环芳烃的污染,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累积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如何治理多环芳烃污染,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净化环境,从而维护人类健康。
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并不能有效去除水体(饮用水及工业废水)中的AIOCs(包括抗生素类药物、芳香磺酸类化合物、可溶性腐殖质等)(Katsoyiannis and Samara,2007;Lange et al.,2005)。尤其是在多环芳烃共污染水体中,很多成分不能得到有效的去除,例如1-萘磺酸钠,因此,开发更为有效的处理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多环芳烃共污染水体中1-萘磺酸钠的去除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供一种去除多环芳烃共污染水体中1-萘磺酸钠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去除多环芳烃共污染水体中1-萘磺酸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多环芳烃共污染污水引入到pH调节池,用pH调节剂(酸或碱)调节pH为6.2~7.8;
S2:将调节好pH值的污水泵入吸附处理设备中,按照吸附剂:污水=1g:(50~1000)ml的比例向污水中投加吸附剂,所述吸附剂为PDADMA-改性复合粘土;
S3:以每分钟80~200转的转速在室温条件下振荡处理10~20min,然后避光静置10h后达到吸附平衡,将多环芳烃共污染水体中的1-萘磺酸钠吸附去除,去除率90%以上;
S4:过0.22~0.45μm滤膜,收集吸附饱和后的PDADMA-改复合性粘土,用酸液调节pH值为2.0~4.0,或者用碱液调节pH值为9.0~11.0,使吸附饱和后的PDADMA-改性复合粘土解吸污染物,释放出所吸附的1-萘磺酸钠,然后通过离心过滤回收PDADMA-改性复合粘土返回循环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85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