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流信号幅度精确控制电路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91519.5 | 申请日: | 2017-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573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梅年松;杨清山;张钊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5F1/625 | 分类号: | G05F1/625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余昌昊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流 信号 幅度 精确 控制电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流信号幅度精确控制电路及方法,该控制电路包括:增益控制信号产生电路,用于产生稳定的增益控制信号;可变增益驱动电路,用于在该增益控制信号的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将输入信号放大至设定值输出;控制信号控制电路,用于将该可变增益驱动电路输出的交流信号与一参考电压进行比较并产生一放电控制信号至该增益控制信号产生电路以控制该增益控制信号产生电路产生稳定的增益控制信号,通过本发明,可以实现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自动调节并精确控制交流信号幅度的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电路及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交流信号幅度精确控制电路及方法。
背景技术
固定幅度的交流信号在现有的集成电路系统中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集成电路中输入信号及其驱动电路本身会随着工艺角、温度和负载的变化而变化,输出信号的幅度是不确定的,在现有技术中,想要获得固定的输出信号幅度往往要使用微处理器和模数转换器,但这样不仅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同时也增加了芯片面积。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自动调节并精确控制交流信号幅度的控制电路。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流信号幅度精确控制电路及方法,以实现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自动调节并精确控制交流信号幅度的控制电路。
为达上述及其它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交流信号幅度精确控制电路,包括:
增益控制信号产生电路,用于产生稳定的增益控制信号;
可变增益驱动电路,用于在该增益控制信号的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将输入信号放大至设定值输出;
控制信号控制电路,用于将该可变增益驱动电路输出的交流信号与一参考电压进行比较并产生一放电控制信号至该增益控制信号产生电路以控制该增益控制信号产生电路产生稳定的增益控制信号。
进一步地,该增益控制信号产生电路于系统上电时产生一电压值较大的增益控制信号,在控制信号控制电路输出的放电控制信号作用下,逐渐降低该增益控制信号的电压直至保持一恒定电压。
进一步地,该增益控制信号产生电路包括一PMOS管、NMOS管、恒流源、电阻以及一电容,该PMOS管的源极连接电源,栅极连接复位信号,漏极连接该电阻的一端和该恒流源的一端,该电阻的另一端与该电容的一端连接该可变增益驱动电路的增益控制端以输出该增益控制信号,该恒流源的另一端连接该NMOS管的漏极,该NMOS管的源极和该电容的另一端接地,其栅极连接该控制信号控制电路。
进一步地,该可变增益驱动电路的增益与该增益控制信号幅度成正比,其输入接输入信号,其输出端连接至该控制信号控制电路。
进一步地,该控制信号控制电路包括一比较器,其一输入端连接该可变增益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另一输入端连接该参考电压,其输出端连接该NMOS管的栅极。
进一步地,该控制信号控制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该可变增益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负输入端连接该参考电压。
进一步地,该可变增益驱动电路还包括一隔直电容,该隔直电容一端连接该控制信号控制电路的正输入端,另一端连接该可变增益驱动电路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当系统上电后,复位信号启动,其低电平使该PMOS管导通,该PMOS管导通将该增益控制信号的电压置到电源电压,此时该可变增益驱动电路的驱动能力最强,该可变增益驱动电路的输出信号经该隔直电容后与该参考电压进行比较,在信号幅度大于该参考电压时间段打开该NMOS管,该增益控制信号的电压逐渐降低,从而该可变增益驱动电路的输出电压幅度降低,如此反复直至输出幅度小于该参考电压后该NMOS管关闭,该增益控制信号保持一恒定电压,该可变增益驱动电路的输出电压保持恒定。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交流信号幅度精确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915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材料缠绕成型产品同轴度和定位尺寸调整装置
- 下一篇:流延膜自动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