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纤维布加固技术的施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93195.9 | 申请日: | 201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6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发明(设计)人: | 潘澧宏;贺斌;俞星;徐则林;余江宁;何杭东;张超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之江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加固 技术 施工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建设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碳纤维布加固技术的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梁作为基本的压弯构件,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的各个方面;随着时间推移,早期钢筋混凝土梁已进入带裂缝工作阶段,由于早期设计更多考虑重力荷载作用而忽视抗震能力,所以防震效果较差;随着使用时间延长或者一旦强震发生,钢筋混凝土梁就会发生严重损害,出于安全和生命财产考虑,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抗弯拉加固是很有必要的。
传统的方法有增大截面法、外包钢法、CFRP约束混凝土法三种方法均能较好地提高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但加大截面法施工工期相对较长,且对构件尺寸和自重增加较大,外包钢法造价高,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且对混凝土横向约束力较低;所以缺少稳定提高对建筑结构加固强度的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布加固技术的施工工艺,具有提高其对建筑结构加固强度的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碳纤维布加固技术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施工准备: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采用钢管搭设脚手架,其上满铺脚手板,且根据加固设计图纸的要求,在需粘贴碳纤维布的混凝土表面放线标出粘贴碳纤维布的位置;
S2、混凝土表面处理:将混凝土表面的杂质进行清除,且将粘贴碳纤维布的混凝土表面的劣化层除去,并用丙酮或二甲苯擦净,确保其充分干燥、平整无灰尘;
S3、涂底胶:按比例充分搅拌配制后的底胶,并在处理好的混凝土表面上均匀涂摸,且使底胶渗入混凝土表面的孔隙中,待指触干燥后,进入下一步工序;
S4、修补找平:待底胶表面指触于燥后进行找平处理,且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用环氧腻子填补平整,粘贴面平整度应达到5mm/m,转角处用找平材料修复成光滑的圆弧,且半径不小于20mm;
S5、粘贴碳纤维布:把经处理后的混凝土表面用丙酮擦拭干净,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将配制后的粘结胶均匀涂抹在粘贴部位的混凝土面上,再将裁剪好的碳纤维布敷设在涂好粘结胶的基层上,并用滚筒沿碳纤维的纤维方向多次滚压,使粘结胶充分浸透碳纤维中,多层粘贴时,可重复上述步骤,且在表面指触干燥后立即进行下一层粘贴;
S6、碳纤维布表面处理:粘接最后一层碳纤维上均匀涂抹一道粘结胶进行保护;
S7、检验:粘贴碳纤维完工经固化后,检验粘贴部位密实度,并做好检验记录。
如此设置,从受力性能来看,碳纤维材料具有很高的拉伸强度和抗疲劳性能,适合于梁、板、柱的加固;从材料特征看,作为柔性材料,碳纤维布在施工现场可以根据需要绕过各种管道实施、穿墙过洞,可以在狭小空间内施工,还可以叠合成任意形状加固复杂形状的结构;通过施工准备以及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提高碳纤维布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贴合度;同时通过底胶将碳纤维布粘接于混凝土表面,且对混凝土铺设时将表面进行修补找平,再通过粘结胶将相互之间的碳纤维布粘接,从实践应用角度来看,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技术避免了其他加固方法增大结构尺寸,减少建筑使用空间,增加自重、施工周期长、耐腐蚀性差等缺点,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原有结构的布局特征和使用功能;加固后的结构作为二次组合结构通过新、旧两部分整体工作,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与传统的加大截面法、外包钢板法、缠绕钢丝、预应力法相比,碳纤维材料加固混凝土技术无加固损伤,不用担心中于结构新、旧结合处的应力集中而减弱加固效果;与粘钢板加固技术相比,碳纤维加固不需要大型辅助机具,施工简便,有效粘贴面积易于保证,施工效率较高,符合工程工期要求紧的需要,为后续工序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工程控制方面,碳纤维加固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结构外部粘贴碳纤维布,通过二者协同受力,达到加固目的;粘结剂是进行碳纤维粘贴控制、实现碳纤维工程性能的关键;由于采用了碳纤维材料加固技术,有效提高了原有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结构耐久性;其重量轻比重仅是钢板的 20%左右,因此加固后基本不增加原结构自重;碳纤维重量轻简便施工,不受施工空间的限制,施工速度快;且不受形状限制,加固后均可保持物体原状,且不影响表面装饰;采用碳纤维布加固可使裂缝宽度得到一定的控制,使裂缝的宽度和间距明显变小,裂缝变细、变密、变短,从而提高混凝土的耐腐蚀性以及受力能力,进而提高专业设计服务的监测以及安全操作管理的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之江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之江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931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外露钢筋防锈装置
- 下一篇:一种既有建筑加层防震加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