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断带构造物理模拟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02401.8 | 申请日: | 2017-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2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董大伟;赵利;刘建;谭爱兰;胡秋媛;高亮;孔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V99/00 | 分类号: | G01V99/00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7107 | 代理人: | 罗文远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断带 构造 物理 模拟 方法 | ||
1.一种冲断带构造物理模拟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变形分析:
立足陆内变形的构造背景,利用数据、宽频地震、岩石圈流变特征资料分析冲断带深部变形特征,建立变形场及分段变形的地质模型;
(2)然后,实验建模:
动力学模型:预置砂体一与砂体二形成70°角接触,分别模拟造山带和盆地,以及斜向压扭过程;砂体二内部设置硅胶层,以模拟塑性层对构造变形的影响;作用力方式采用单侧挤压模式,即可实现砂体一对砂体二的俯冲;
地质模型:横向上,根据变形特征存在多种划分方案,总而言之分为后山带、前山带、山前带三段,纵向上,冲断带自古而今、自深而浅在盆地原型、沉积层序、构造变形多属性方面具有叠合特征,演化时期分别为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新生代,沉积层序包括海相下组合、海相上组合和陆相三个层序;
(三)之后,模拟实验:
实验流程:准备阶段,在实验平台上铺设实验模型所需的材料,并在表面印刻应变圆或正方形;运行中,使用DV摄像机录制砂体剖面变形过程,使用高分辨率相机、三维地形扫描仪、红外跟踪扫描仪记录砂体平面变形过程;结束后,使用喷壶向砂体洒水至湿透,使用刀具对砂体间距切片,并用相机拍摄砂体内部变形特征;
(四)最终,循环优化:
每一次实验结束后,即时总结实验操作中的经验、不足,以完善下一个实验;然后,对拍摄的视频资料和扫描的数据体资料进行建模和延时摄影处理,并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及时分析实验结果并与变形场、地质模型比对,调整实验模型,以完成地质模型—实验模型—实验结果的循环优化,实现滚动实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断带构造物理模拟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砂体二采用无色或带色彩的干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断带构造物理模拟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砂体一采用含水5%的砂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断带构造物理模拟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三中,铺设实验模型的具体过程是:
根据相似性原理,可以计算得到实验运行的速度、时间及模型地层的厚度数据,故北段—先自下而上铺石英砂1.0、0.5、0.5、0.5cm,分别代表O-Z、S-P2、P3-T1、T2-3,设定运行速度0.041mm/s,时间42.6min;然后,再铺0.5cm硅胶和2cm石英砂,分别代表须弥河组滑脱层和侏罗-白垩系,速度0.006mm/s,运行113min;中段—先分别铺0.5、0.5、0.5、0.5、2.2cm的砂、硅胶、砂、硅胶、砂,分别代表基底、基底滑脱层、P-T1、雷口坡组滑脱层、T3,速度0.002mm/s,时间43min;再铺4cm砂,代表J-K,速度0.115mm/s,时间113min;再铺0.5砂,代表Cz,速度0.152mm/s,时间55min;南段—先铺0.5、0.5、0.5、0.5、1.6cm的砂、硅胶、砂、硅胶、砂,分别代表基底、基底滑脱层、P-T1、雷口坡组滑脱层、T3,速度0.005mm/s,时间84min;再铺1.8cm砂,代表J-Q,速度0.019mm/s,时间84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未经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240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