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隐埋N型沟道的碳化硅功率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04094.7 | 申请日: | 2017-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20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苗青;张瑜洁;李昀佶;何佳;陈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天润半导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10 | 分类号: | H01L29/10;H01L21/328;H01L21/334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宋连梅 |
地址: | 100192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隐埋 沟道 碳化硅 功率 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隐埋N型沟道的碳化硅功率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最下方的背面金属接触,
设置在所述背面金属接触的上方的碳化硅衬底,
设置在所述碳化硅衬底的上方的碳化硅外延层,
设置在所述碳化硅外延层中的有源注入区、JTE注入区以及N型隐埋沟道,其中,所述有源注入区和所述JTE注入区分别沿器件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JTE注入区设置在所述有源注入区的外侧,所述N型隐埋沟道设置在有源注入区的主结的下方,
设置在所述碳化硅外延层上方的氧化物钝化层和表面金属接触;
所述有源注入区为P+注入区,注入深度在0.4~2微米之间;所述JTE注入区的注入深度在0.2~1微米之间;所述N型隐埋沟道的注入杂质为N或P,注入深度在0.2~1微米之间,注入剂量在1e12~1e16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埋N型沟道的碳化硅功率器件,其特征在于,
在器件的中心区域也间隔设置了有源注入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隐埋N型沟道的碳化硅功率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化硅衬底为N型衬底,所述碳化硅外延层为N-型外延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隐埋N型沟道的碳化硅功率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氧化物钝化层的厚度在0.3~2微米之间。
5.一种隐埋N型沟道的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碳化硅衬底片上生长碳化硅外延层,然后进行清洗;
对清洗后的碳化硅片,进行有源区注入,有源区注入的位置为沿器件的中心线对称分布的位置;
对完成有源区注入的碳化硅片进行JTE注入,JTE注入的位置为沿器件的中心线对称分布且在有源注入区外侧的位置;
对完成JTE注入的碳化硅片进行N型沟道的隐埋注入,隐埋注入的位置位于有源注入区的主结的下方;
对完成上述所有注入的碳化硅片进行碳膜溅射,并于溅射后进行高温退火;
对完成高温退火的碳化硅片进行牺牲氧化;
在所述碳化硅外延层上生长氧化物钝化层;
所述碳化硅片的背面的金属淀积并退火,形成背面金属接触;
在所述氧化物钝化层开窗;
在所述氧化物钝化层开窗口的位置淀积表面金属,并退火形成表面金属接触;
所述碳化硅衬底为N型衬底,所述碳化硅外延层为N-型外延层,所述清洗为RCA标准清洗,所述有源区注入为P+注入,注入深度在0.4~2微米之间,所述JTE注入的注入深度在0.2~1微米之间,所述N型沟道的隐埋注入的注入杂质为N或P,注入深度在0.2~1微米之间,注入剂量在1e12~1e16之间,所述氧化物钝化层的厚度在0.3~2微米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隐埋N型沟道的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器件的中心区域间隔分布的位置也进行有源区注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天润半导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泰科天润半导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409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禁带宽度的超结VDMOS器件
- 下一篇:一种环保型半导体晶片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