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软质镜面合成革用无溶剂中间层聚氨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04887.9 | 申请日: | 201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68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飞;王海峰;陈永志;孔为青;姚克俭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安利聚氨酯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8/66 | 分类号: | C08G18/66;C08G18/44;C08G18/32;C08G64/30;C09D175/06;C09D7/48;D06N3/14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乔恒婷 |
地址: | 230093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质镜面 合成革 溶剂 中间层 聚氨酯 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质镜面合成革用无溶剂中间层聚氨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软质镜面合成革用无溶剂中间层聚氨酯树脂是由组分A和组分B按质量比1:2‑1:1的比例混合并干燥后获得。本发明制备的无溶剂软质镜面合成革不含任何有机溶剂,绿色环保、手感柔软、无折痕,物理性能达到常温曲挠10万次不开裂,耐寒‑20℃8万次曲挠不开裂,剥离强度为60N/3cm以上,70℃、95%湿度恒温恒湿条件下5‑8周剥离强度保留率可达7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软质镜面合成革用无溶剂中间层聚氨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功能性聚氨酯合成革领域。
背景技术
聚氨酯合成革广泛应用于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随着合成革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合成革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聚氨酯合成革具有剥离强度、耐水解、耐黄变、耐曲挠等基本物性,还要求满足美感、舒适感及一些特殊功能。聚氨酯镜面合成革是合成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分支,其表面光滑镜面、手感顺滑、百折无痕的效果深受人们追捧,广泛应用于箱包、鞋材、装饰等产品领域中。
传统型聚氨酯镜面效果的合成革大多由两种生产工艺制备获得:一种是湿法-干法贴面工艺,由于镜面聚氨酯合成革的特殊性能,须要求湿法聚氨酯树脂要具有无泡孔,同时凝固速度适中水洗速度快的特性。该过程大量使用DMF等有毒有害溶剂,制备出的湿法贝斯DMF残留严重。另一种是湿气固化工艺,湿气固化使用的聚氨酯中含有活泼的异氰酸酯基团,当暴露于恒定温度、湿度的空气中时能与空气中的微量水分发生反应生成脲键结构,因此湿固化型聚氨酯固化最终生成的聚合物是聚氨酯-聚脲结构,这种化学结构具有优良耐磨性、附着力、耐久性、滑爽性及透亮性等特点。湿气固化工艺生产出的镜面革平整度及亮度都比普通湿法工艺好很多。但是湿气固化生产过程也有明显的缺陷,如固化要求恒温恒湿条件高、一般需要在厂房内晾置,即占用空间大、生产效率低、生产过程存在大量溶剂挥发,对操作人员伤害大且易燃易爆。湿气固化生产的镜面革性能上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如耐低温曲挠性能差,无法应用于鞋材等对低温曲挠要求高的产品。
市场上大部分聚氨酯镜面革手感偏硬,使用树脂为中高模量的聚氨酯树脂,而手感柔软镜面革使用的低模量湿法聚氨酯树脂非常稀少,主要原因是低模量聚氨酯树脂强度低、剥离差且支撑力弱,难以做到无折痕的效果。
随着人们对低碳绿色环保的日益关注、合成革产品环保法律法规日益趋严,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限制溶剂型聚氨酯树脂的进口措施,常规溶剂型聚氨酯树脂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开发出不含任何有机溶剂、能耗低、生产效率高、物理性能佳且手感柔软无折痕镜面合成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软质镜面合成革用无溶剂中间层聚氨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聚氨酯树脂不含任何有机溶剂、能耗低、生产效率高,能够满足下游客户和消费者对镜面合成革的手感、外观、性能等要求。
本发明软质镜面合成革用无溶剂中间层聚氨酯树脂,是由组分A和组分B按质量比1:2-1:1的比例混合并干燥后获得。
所述组分A的原料按质量份数构成如下:
所述组分B的原料按质量份数构成如下:
聚醚聚碳酸酯共聚型低聚物二元醇 40-50份
异氰酸酯 50-60份
光/热稳定剂 0.5-1.0份。
所述聚醚聚碳酸酯共聚型低聚物二元醇是由碳酸二乙酯与聚醚二元醇通过酯交换工艺制备获得,分子量为500-3000。
所述聚醚聚碳酸酯共聚型低聚物二元醇的制备原料按质量份数构成如下:
碳酸二乙酯 2-2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安利聚氨酯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安利聚氨酯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48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