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沉积金属剥离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06539.5 | 申请日: | 201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02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周晓斌;王皓炜;江征宇;朱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优瑞科有色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C7/08 | 分类号: | C25C7/08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重;冯振宁 |
地址: | 4120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沉积 金属 剥离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沉积金属的剥离装置及其方法,包括机架、剥刀部和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包括动力源、设置于机架两侧结构相同的传动机构和导向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通过传动链条连接的小链轮和大链轮,所述导向机构包括通过导向链条连接的主动轮和被动轮;所述小链轮与动力源通过动力轴连接,所述大链轮与主动轮之间通过设置于安装座一上的传动轴一连接,所述被动轮与传动轴二连接,所述传动轴二设置于安装座二上,所述安装座一和安装座二设置与机架上,所述安装座一设置于安装座二上部;将剥刀设置于导向链条上的方式,实现剥刀的升降运动,且剥刀的闭合完全可以自动进行,无需额外动力驱动,省去剥刀闭合气缸,实现剥刀无停止的快速往复运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湿法冶金电积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沉积金属的剥离装置及其方法,用于沉积在阴极板上的金属剥离。
背景技术
在湿法冶金领域的工业生产中,常用电解提取法从溶液制取金、银、铜、锌、镍、钴等纯金属。实际中,通过电解使目标金属(诸如锌)沉积在电解槽中的阴极板(阴极板身为铝板)的暴露表面上(为使目标金属与阴极板好分离,不至于形成一个整块,通常将阴极板的两侧边缘处用橡胶包裹,使阴极板两侧沉积的金属为单独两部分,阴极板结构,包括起吊阴极板时的吊耳,电解工艺当中的导电棒,绝缘体,座用是保证锌在此处不沉积,有利于对锌片的预开口,锌片的上沿,即在电解槽中的液面高度,绝缘条,保证正反两面的锌板在沉积过程中不至于粘连在一起)。当沉积金属层到达一定厚度时,用天车将阴极板从电解槽中提出,将沉积在阴极板上的金属层与阴极板本身剥离,在清洁完阴极板后,将阴极板用天车再次吊入电解槽,循环使用。由于我国工艺方面的原因,在目标金属当中的杂质会较国外高一些(尤其是氟和氯),导致沉积的目标金属层与阴极板本身粘连的很牢固,使剥离难度增加。
目前该领域常用剥离系统剥离过程为:1.剥刀打开,阴极板移动到指定位置;2.剥刀闭合,并向下移动,将锌片从极板上剥离,进入接收码垛流程;3.剥刀打开,然后上升到初始位置,阴极板移走。
无论是哪个厂家的剥离系统基本是由剥刀相对极板上下运动的驱动装置、剥刀的闭合打开装置、刀架和剥刀构成。但发明人发现在此系统中,剥刀的闭合无法自动进行,需额外动力驱动,否则无法实现剥刀无停止的快速往复运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核问题,本发明设计一种电沉积金属的剥离装置及其方法,利用导向链装置实现剥刀闭合的自动进行,无需额外动力驱动,省去剥刀闭合气缸,实现剥刀无停止的快速往复运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沉积金属的剥离装置,包括机架、剥刀部和驱动部;
所述驱动部包括动力源、设置于机架两侧结构相同的传动机构和导向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通过传动链条连接的小链轮和大链轮,所述导向机构包括通过导向链条连接的主动轮和被动轮;所述小链轮与动力源通过动力轴连接,所述大链轮与主动轮之间通过设置于安装座一上的传动轴一连接,所述被动轮与传动轴二连接,所述传动轴二设置于安装座二上,所述安装座一和安装座二设置与机架上,所述安装座一设置于安装座二上部;
所述剥刀部包括刀架、导向架、导向杆、刀体连接轴和刀体,所述导向架设置于机架上部,索索导向杆穿过导向架与刀架连接,所述刀体设置于刀架上,所述刀体连接轴设置于刀架两侧;
所述剥刀部通过刀体连接轴与导向链条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机架中部的顶升夹紧部,所述顶升夹紧部包括设置于机架一侧的顶升机构和另一侧的夹紧机构;所述顶升机构包括气缸、连杆一、连杆二和顶升板,所述连杆一和连杆二一端通过传动杆与气缸连接,所述连杆一另一端与活动板的连接,所述连杆二另一端与顶升板连接;所述夹紧机构包括气缸、夹紧顶杆和导向座,所述夹紧顶杆穿过导向座与气缸通过传动杆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优瑞科有色装备有限公司,未经株洲优瑞科有色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65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