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显示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08002.2 | 申请日: | 201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650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林志祐;林春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矽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F3/044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设备,所述触控显示设备具有一显示区域及一非显示区域,且包括一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设有多个传感电极,各所述传感电极由所述显示区域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域,且各所述传感电极经由一连接结构耦接于一驱动芯片;其中所述连接结构位于所述触控显示设备的所述非显示区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设备,尤其涉及一种低成本且高开口率的触控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传感技术的发展,便利且实用的触控装置广泛地应用在如移动电话、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平板计算器、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计算器等各式各样的产品上。
随着时间推进,面板制造商持续开发外型更轻薄且触控精准度更高的触控面板。近年来,内嵌式(In-Cell)架构的触控面板蔚为风潮。通过在面板的显示架构中设置传感组件,实现内嵌式架构的层数可减少一层。据此,用户手指与显示面板上用户实际触碰点间的可视距离获得减少,从而让使用者可更为直觉地点击显示内容且让触控面板更为容易地判断点击及手势。此外,内嵌式架构所减少的层数也可使得触控面板更为轻薄。
通常来说,现有技术通常会在显示架构中利用导孔(Via)或导线形成的跳线连接构造来实现面板中的传感组件之间或传感组件与外部驱动芯片间的链接。举例来说,台湾专利201624249、I537635、201616304均使用了包括导孔的跳线连接结构来实现面板中的传感组件之间或传感组件与外部驱动芯片间的链接。然而,采用跳线连接会增加多的走线空间-而在结构上减少像素穿透的空间,进而降低面板的开口率,还会增加制造面板时所需的光罩层数,进而提高面板的制造成本。因此,如何提高面板的开口率及降低面板的制造成本便成为业界亟欲探讨的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设备。
在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一种触控显示设备。所述触控显示设备具有一显示区域及一非显示区域,并包括一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设有多个传感电极,各所述传感电极由所述显示区域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域,且各所述传感电极经由一连接结构耦接于一驱动芯片;其中所述连接结构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一种触控显示设备。所述触控显示设备具有一显示区域及一非显示区域,且包括一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设有多个传感电极;一驱动芯片;以及至少一个复用器,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复用器通过多个第一连接件耦接于数个传感电极,并通过一个第二连接件耦接于所述驱动芯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中部份传感电极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触控显示设备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5为图1所示触控显示设备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6为图1所示触控显示设备又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触控显示设备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9为图7所示触控显示设备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10为图7所示触控显示设备又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设备运作时相关信号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70 触控显示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矽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矽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80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非对称三平移空间并联操作手
- 下一篇:血型仪试剂卡抓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