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焦炉碳化室底部快速修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12850.0 | 申请日: | 201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46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罗拥军;刘启文;邓智文;胡春晖;邹全荣;陈锡通;陈博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29/08 | 分类号: | C10B29/08 |
代理公司: | 韶关市雷门专利事务所 44226 | 代理人: | 周胜明 |
地址: | 512123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炉 碳化 底部 快速 修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焦炉碳化室底部快速修补方法,其修补步骤是:一、工具及材料的准备:二、焖炉号设置:三、修理区域立火道温度控制:四、炭化室底部砖修复;五、炭化室保温处理;至此,炭化室底部维修工作就全部完成了。以后在发现有炭化室底部砖出现碎裂或脱落时,都需要按上述步骤进行炭化室底部的维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炼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焦炉碳化室底部快速修补方法。
背景技术
参见图1和图2,焦炉生产过程中,煤在碳化室中干馏变成焦炭1,待焦炭1成熟后通过推焦车推出碳化室,经拦焦车导焦后落入焦罐车中送干熄焦进行熄焦作业。在推焦过程中推焦杆3与焦饼接触为焦饼的移动提供动力,焦饼也受到来自碳化室底部及炉墙的摩擦阻力,根据力的相互作业原理,碳化室底部砖也受到焦饼施加的摩擦力作用;并且随着推焦杆3的深入,推焦杆3上的靴板4与碳化室底部开始接触,移动过程中碳化室底部受到靴板4的震动摩擦作用,会加速炭化室9底部砖的损坏。碳化室底部砖保持完整、齐平对减小推焦阻力、减少难推焦事故有很大帮助,所以对于碳化室底部破损部位的修补就显得尤为重要。
碳化室底部的维修主要采用的是热修补技术,将碳化室温度降低至500℃以下,炉墙用保温材料包裹后,人工穿隔热服进入炭化室9内部进行修补,传统的热修补技术关键在于对炉温的控制,首先,必须满足有足够的低温供工人进入碳化室进行维修,工人每次的作业时间严格控制在20min以内,必须要强制休息。其次,随着温度的降低,硅砖2会发生一系列晶格转化,特别是在870℃左右会发生α-石英和α-磷石英之间的晶格重建型转变,转变过程中会破坏SiO2原有的变体结构,包括键性、配位数及堆积方式等,此时SiO2的体积效应也达到最大值,体积的变化使炉墙砖变的结构疏松,影响炉墙的严密性,从而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产问题。同时,焦炉的准点推焦对生产的稳定顺行和焦炉的热工制度有重要的意义,常规的热修补技术,保持维修炉号空炉,温度从1250℃降低至500℃以下,需要经过1350~950℃、950~700℃、700~500℃、500~300℃四个阶段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升温过程也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这期间相邻炉号停止出焦,温度也要有所降低,并且保持闷炉不允许出焦。这段时间还不包括给墙面贴隔热材料和维修的时间,焦炉长时间维持低温停产状态不仅严重影响生产,还会对焦炉造成非常大的损害,缩短焦炉的使用寿命。
炭化室9底部的维修主要采用的是热修补技术,将受损炉号温度降低至500℃以下,就可以由人工进入炭化室9进行维修。炭化室9温度的降低幅度和速度对焦炉硅砖2的晶格结构影响很大,所以必须严格控制降温速率,长时间的降温和升温过程对焦炉炉体结构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现有炭化室9底部维修技术及步骤:
一、空炉号6、焖炉号设置:修理号5相邻的的两炭化室9设为第一缓冲炉号,即空炉号6,保持空炉状态;与第一缓冲炉号相邻的两炭化室9为焖炉号,保持焖炉状态;
二、炉柱加固处理:机侧和焦侧分别用钢结构件连接修理炉号、空炉号6、焖炉号炉柱,连成一体,并将以上炉号的炉钩、炉门框保护板加固;
三、修理区域立火道温度控制:
1、将修理炉号、空炉号6及焖炉号两侧燃烧室8置换成焦炉煤气加热,逐渐减少焦炉煤气流量进行降温;
2、降温阶段温度控制:
第一天:修理号5相邻两燃烧室81至32火道温度由1250℃降至950℃;
第二天:修理号5相邻两燃烧室81至32火道温度由950℃降至700℃;修理号5相隔最近的两燃烧室8温度降至700℃至800℃之间焖炉;焖炉号相邻两燃烧室8机焦侧温度降至1150℃/1200℃延长结焦时间;
第三天:修理号5相邻两燃烧1至16火道温度保持700℃至750℃之间;17至32火道温度由700℃降500℃,且停止煤气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28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