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高效制冰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13573.5 | 申请日: | 201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4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孙弋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浦江县酉泽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C1/00 | 分类号: | F25C1/00;F25B41/00;F25B4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322200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高效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自动高效制冰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随着能源的逐渐紧张,如何使能源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是目前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由于目前输送的电源是最主要的基础能源形式,对能源的产生方来说,例如用煤发电的热电厂,其发电机组是不可能受控微调适合实际的用电需求变化的,其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发电
而社会的实际需要中,通常是在白天的用电需求高于夜晚,并且用电需求高的时候,会集中都需要用电,而且一旦发电电量不足,往往不仅是低电流运行,而是部分区域会跳闸停电,造成日常工作的严重受影响。
因此,目前各国政府包括中国已经意识到用电和发电规律的适配问题,并在着重发展用电低峰期的储能,而在用电高峰期进行释放。目前逐渐有相应的标准在制定中,例如在高峰期耗电量达到一定要求的大厦,需要同时建立储能模块。同时,高峰期用电和低峰期用电的价格也是差距极大的,因此,这也促使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在设计和发展用电低峰时的储能设备。目前的储能节能理论,虽然已经有包括水能回抽储能、蓄电池储能等理论和实践,但针对大厦中央空调的常见储能设置方式,是设置储冰箱的方式。这是因为中央空调通常采用冷冻的水到达用户终端进行热交换,因此,在用电低峰期可以用低价的电进行制冷,存储低温的冰水方式进行储能。而在高峰期用电时,将预先存储的冰水加入工作用的冷冻水中,流入客户端进行制冷,不用开压缩机,由此降低高峰用电期的用电量。
现有的储能装置中,通常是在制冷机的热交换器管内流通-10℃的乙二醇,将管浸泡在水箱的水中,通过在管外进行结冰,形成储能的冰箱。当白天中央空调运行时,不用开压缩机制冷,只用循环水泵对冰进行融化。
但这种方式的制冰效率很低,蓄冰制冰机组的工作效率低,价格高,蓄冰装置容易损坏。在用电低峰期内工作时,在热交换器的管上就会凝结一定厚度的冰;冰的传热性能很差,当冰层达到5毫米厚度后就很难有效率的制冰工作了。结冰后的盘管蒸发温度就会下降,导致制冷效率降低,能耗损耗增加50%以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高效制冰,且制冰器内表面不容易结冰,制冷效率高,能耗小的自动高效制冰系统。
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动高效制冰系统,包括制冷体系和制冰体系。制冷体系包括依次连接的蒸发器、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冷凝器、贮液器、过滤器和膨胀阀,膨胀阀与蒸发器的另一端相连,完成一个循环。制冷剂气体在压缩机里被压缩后进入冷凝器,冷凝成液体,高压液体经过滤器过滤后进入膨胀阀,减压后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里蒸发汽化,低压气体经气液分离器分离未蒸发液体后,进入压缩机,完成循环。
制冰体系包括依次连接的蒸发器、增压泵和制冰器,制冰器的另一端与蓄冰槽相连,侧面与节流阀相连,蒸发器另一端分别与节流阀和蓄冰槽相连,完成一个循环。制冰器中设有反渗透半透膜。浓度为C0的溶液在蒸发器里被冷却至0℃以下的某个温度T0,然后上述溶液通过增压泵提升至某一压力,上述压力应保证有一定流量的溶液通过反渗透半透膜。反渗透半透膜将浓度为C0的溶液分为浓度为Cl的稀溶液和浓度为Ch的浓溶液。由于T0低于稀溶液的冰点,稀溶液进入蓄冰槽,出现结冰现象,冰晶从稀溶液中析出,稀溶液的浓度提高,温度也同时提高。未通过反渗透半透膜的浓溶液经过节流阀降低压力,与从蓄冰槽出来的稀溶液混合,混合后的溶液进入蒸发器,完成循环。由于每循环一次,溶液中部分会就会变成冰,所以需要定期忘蓄冰槽中补充水。
蓄冰槽中设有过滤网。蓄冰槽中的过滤网能起到阻挡大部分冰晶通过的作用。
制冰系统中的工质凝固点低于制冷体系的蒸发温度。浓度为C0的溶液在制冷系统的蒸发器中被冷却时不会结冰。溶液的浓度太低,溶液会在蒸发器的传热表面上结冰;溶液浓度太高,一方面会导致配置溶液的费用增加。另一方面会导致流动的阻力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浦江县酉泽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浦江县酉泽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35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