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液缸式凹坑传热管挤压成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14664.0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92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梁政;谢帅;张梁;王玉琳;丁虎;邓严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22/04 | 分类号: | B21D22/04;B21D37/04;B21D5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液缸式凹坑 传热 挤压 成型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液缸式丁胞传热管挤压成型装置,该装置包括:液压系统、支撑系统、弹簧系统、压头系统和光管构成,其特征为:支撑系统内侧螺栓连接有液压系统;液压系统下侧销轴连接有压头系统;压头系统与液压系统之间安装有弹簧系统;光管位于压头系统中心,光管轴向安装有2~8列支持面板系统。工作时,由多个液压缸为压头系统提供驱动力,压头系统带动多个冲头同时挤压光管,并通过拉簧和压簧使压头系统复位,最终形成丁胞传热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多组压头挤压光管,并通过控制压头高度、形状、数目等结构参数,从而得到不同结构参数的丁胞传热管,此外,还可以提高丁胞管加工制造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热管加工成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液缸式凹坑传热管挤压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传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动力、核能、电子、交通、制冷、化工、石油、航空航天等工业中的常见过程。而换热器在上述各工业中占据关键地位,换热器不仅是保证整个工程设备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部件,而且在金属消耗、动力消耗和资本投资等方面,都在整个工程中占有重要份额。以电厂为例,如果将锅炉也作为换热设备,则换热器的资本投资约占电厂总投资的70%;在石油化工中,换热器的投资在总投资的50%;此外,由于世界上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减少,提高换热器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也势在必行。此可见,换热器的合理设计对于节约资源、减少金属材的料消耗是十分重要的。传热管的换热性能对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其决定性作用,是换热器的核心工作元件,因此提高换热管的换热性能就能极大的改善换热器的热能利用率,从而减少资源、金属材料的消耗。为提高换热管的性能,常采用强化传热技术;所谓强化传热技术就是力求换热器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传递的热量更多。现有的强化传热技术包括开发各类型的强化传热管,如缩放管、波纹管、螺旋槽纹管,及其他类型强化传热管。而丁胞传热管是国内外近期兴起的一种高效传热管,其具有很多特点。
丁胞传热管作为一种新型高效强化传热管,具有如下特点:1当流体流经丁胞管段时,由于边界层的分离效果,流体在丁胞后形成横向涡流,涡流一旦形成就向管中心移动并逐渐扩大,形成涡流,涡流增大了边界层内流体的混合作业用,可以大大提高传热系数;2由于丁胞传热管的缩放冲刷作用,使得管内外抗污垢性能优越;3丁胞传热管由于丁胞的作用,使丁胞传热管的抗热应力能较普通光管强;4由于丁胞管丁胞的布置形式,可减小流体压力损失,进而可选用小功率泵;5丁胞传热管由于丁胞的作用,使传热面积增大,且增强了流体的湍流。因此,在相同换热量条件下,采用丁胞传热管能减小换热器所占空间体积、并减轻重量。
国内外公开的传热管加工制造装置较多,如:专利号“03819282.9”公布一种传热管以及用于制造该传热管的方法及工具,该工具不用从管内表面上出去金属就能形成凹起,因此消除了废屑;专利号“200910246558.7”公布了传热管及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通过轧制在传热管外侧形成螺旋整体外肋条;专利号“201410498001.3”公布了一种核电蒸发器传热管成型弯管机的弯管装置,该弯管装置利用辅助装置对钢管进行定位,可确保钢管两端的水平度可以保证,然后利用活动的弯曲轮模靠近辅助推动装置实现弯管,这样弯曲后的钢管的水平度和垂直度可满足要求。
然而,虽然目前有多种传热管加工制造装置,但目前没有任何适用于丁胞传热管的挤压成型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传热管成型装备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液缸式凹坑传热管挤压成型装置,该装置通过改变冲头外形,可以挤压形成不同结构参数的丁胞传热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丁胞传热管液压式挤压成型装置,由液压系统1、支撑面板系统2、弹簧系统3、压头系统4构成,用于一次性在光管5表面挤压成形多个丁胞,其特征为:支撑面板系统2内侧螺栓连接有液压系统1;液压系统1下侧销轴连接有压头系统4;压头系统4与液压系统1之间安装有弹簧系统3;光管5位于压头系统4中心,光管5轴向安装有2~8列支撑面板系统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46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