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研究鱼类栖息地适宜水文条件的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14795.9 | 申请日: | 201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19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胡鹏;杨泽凡;王建华;赵勇;罗静;曾庆慧;龚家国;刘扬;张梦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研究 鱼类 栖息 适宜 水文 条件 实验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研究鱼类栖息地适宜水文条件的实验装置,包括外墙、消能池、栖息地实验区及水泵等,其中鱼类栖息地实验区为模型核心区域。在实验区内设置不同高度的底板,构造阶梯型鱼类栖息地,实现不同水深条件的对比分析,每层底板设置为四种不同类型的底质,依次为草地、裸地、砂石、卵石。本发明重点针对鱼类产卵期栖息地适宜水文条件范围和阈值分析,按照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其他要素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对比不同情境下鱼类上溯过程,记录各条河流鱼类样本上溯洄游的通过情况,探究水深变化对于鱼类洄游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流生态需水研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研究鱼类栖息地适宜水文条件的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态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认知逐渐深入,基于生物需求的生态需水研究得到广泛关注。鱼类行为特性的研究是河流生态需水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但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基本集中于野外观测,大多采用捕捞鱼卵的方式估测产卵场位置,并结合水文观测资料判断鱼类产卵的水深、流速及底质条件等偏好。而室内试验设计主要针对鱼类游泳能力测试,即对比不同流速下的鱼类上溯能力。一般室内试验设置多采用单条鱼道的形式,通过调节水槽模型的进水流量和底板坡度,营造不同的流速条件,对鱼类的游泳能力及其行为进行研究,而在鱼类行为特性的影响因素中,水深、底质等也是鱼类栖息偏好选择的重要因子。整体而言,栖息地适宜水文条件作为鱼类自然繁殖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研究进展远远无法支撑生态需水研究工作,在现阶段基于物理栖息地模拟理论核算生态需水时,针对代表性鱼类的栖息地适宜度取值往往依据研究者的主观判断,这对结果的精确性会造成一定影响。若能结合仿真栖息地试验装置,开展可控条件下鱼类栖息地适宜水文条件研究的相关实验,判别目标物种栖息产卵的适宜范围,并依此绘制各水文要素的适宜度曲线,为开展河流生态水力学模拟和生态需水过程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在国内,现阶段针对鱼类栖息产卵适宜水文条件的实验研究趋于空白,而针对鱼类洄游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面向鱼道设计的鱼类游泳能力测试,但单水槽模型实验缺乏直观对比参照,无法严格做到单因子变量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研究鱼类栖息地适宜水文条件的实验装置。构建阶梯型鱼类栖息地模型,开展可控条件下产卵期亲鱼栖息偏好与各水文要素相关性的室内实验,为河流生态水力学模拟和生态需水过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其技术方案具体为:
一种研究鱼类栖息地适宜水文条件的实验装置,包括水泵1、外墙2、消能池缓冲区7、输水管道9和鱼类栖息地实验区,其中鱼类栖息地实验区为模型核心区域,为实现在可控条件下各水文要素的对比,在鱼类栖息地实验区内设置不同高度的底板,构造阶梯型鱼类栖息地,实现不同水深条件的对比分析,在上游入水口处设置底板高程为0的消能池缓冲区7,每层底板设置为四种不同类型的底质,依次为草地3、裸地4、砂石5、卵石6。
进一步,所述底板高度从下游到上游依次为0m、0.2m、0.4m、0.6m、0.8m、1m,每一层阶梯长为16m,宽为3m。
进一步,所述消能池缓冲区7的宽为0.5m。
进一步,所述鱼类栖息地实验区由24块4m*3m的小区域构成。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重点针对鱼类产卵期栖息地适宜水文条件范围和阈值分析,按照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其他要素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对比不同情境下鱼类上溯过程,记录各条河流鱼类样本上溯洄游的通过情况,探究水深变化对于鱼类洄游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研究鱼类栖息地适宜水文条件的实验装置的产品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研究鱼类栖息地适宜水文条件的实验装置的平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47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