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土壤径流观测小区构造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15450.5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8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刘刚才;艾应伟;罗辑;张丹;赵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土壤 径流 观测 小区 构造 | ||
1.一种土壤径流观测小区构造,由多个并排设置于观测区域的观测单元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观测单元包括上隔墙(1)、侧隔墙(2)、下隔墙(3)、壤中流层(4)、地表径流层(5)、地表径流收集槽(7)、壤中流收集槽(16)、壤中流收集池(12)和地表径流收集池(13),在观测区域上侧宽度方向砌有上隔墙(1),在所述上隔墙(1)的两侧分别沿观测区域的坡度砌有侧隔墙(2),在两面侧隔墙(2)的下端之间砌有下隔墙(3),所述上隔墙(1)、两面所述侧隔墙(2)和下隔墙(3)共同围合形成观测单元,所述壤中流层(4)为观测单元内的自然土体,所述地表径流层(5)用于观测自然坡面的地表径流,在所述下隔墙(3)的内侧且与自然坡面相交的墙角处设有墙内凹腔(6),所述墙内凹腔(6)的下部固定有地表径流收集槽(7),所述地表径流收集槽(7)的上沿位于下隔墙(3)的内侧与自然坡面的交接处,地表径流收集槽(7)的中间低洼处设有穿墙的地表径流导流管(9),所述壤中流层(4)正下方且在下隔墙(3)内侧一定区域内沿下隔墙(3)走向浇筑有带状的防渗层(8),防渗层(8)的上表面与壤中流层(4)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防渗层(8)下部固定有壤中流收集槽(16),壤中流收集槽(16)的上沿位于下隔墙(3)的内侧与防渗层(8)上表面的交接处,壤中流收集槽(16)的中间低洼处设有穿墙的壤中流导流管(10),在下隔墙(3)的外侧开有坑道(11),所述坑道(11)内置有壤中流收集池(12)和地表径流收集池(13),所述地表径流收集槽(7)与地表径流导流管(9)的一端连接,地表径流导流管(9)的另一端与地表径流收集池(13)连通,所述壤中流收集槽与壤中流导流管(10)的一端连接,壤中流导流管(10)的另一端与壤中流收集池(1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壤径流观测小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墙(1)、所述侧隔墙(2)和所述下隔墙(3)的顶面为具有向外侧下方倾斜的外斜面(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壤径流观测小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表径流收集槽(7)和所述壤中流收集槽(16)的纵截面均呈V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土壤径流观测小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表径流收集槽(7)的底部沿长度方向开有地表径流导流槽(14),地表径流导流管(9)与所述地表径流导流槽(14)连通,所述壤中流收集槽(16)的底部沿长度方向开有壤中流导流槽(17),壤中流导流管(10)与所述壤中流导流槽(17)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土壤径流观测小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表径流导流槽(14)和壤中流导流槽(17)均为半圆形槽、半椭圆形槽或矩形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壤径流观测小区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层(8)为混凝土层。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土壤径流观测小区构造,其特征在于:多个观测单元紧邻设置,相邻两个观测单元的侧隔墙(2)顶部的外斜面(15)形成V型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545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